导论 | 第1-10页 |
第一部分 股份公司内部监督制衡机制的理论分析 | 第10-17页 |
一、 各国股份公司内部监督制衡模式及比较 | 第10-14页 |
㈠英美模式 | 第10-11页 |
㈡德国模式 | 第11-12页 |
㈢日本模式 | 第12-13页 |
㈣法国模式 | 第13-14页 |
二、 我国股份公司监督制衡模式的选择及实证分析 | 第14-17页 |
㈠我国股份公司监督制衡模式的选择 | 第14-15页 |
㈡我国股份公司监督制衡模式实证分析 | 第15-17页 |
第二部分 董事会内部对公司经营的监督 | 第17-21页 |
一、 董事会对董事个人(包括董事长)的监督 | 第17页 |
二、 董事会对经理人员的监督 | 第17-18页 |
三、 董事义务与责任制度对董事的监督约束 | 第18-21页 |
㈠董事的忠实义务 | 第18-19页 |
㈡董事的注意义务 | 第19-20页 |
㈢董事责任制度 | 第20-21页 |
第三部分 股东大会对公司经营的监督 | 第21-31页 |
一、 股东大会在股份公司内部监督制衡体系中的地位 | 第21-22页 |
二、 我国股东大会对公司监督制衡功能的完善 | 第22-31页 |
㈠临时股东会的召集请求权和召集权 | 第22-23页 |
㈡股东知情权 | 第23-25页 |
㈢股东提案权 | 第25-26页 |
㈣股东质询权 | 第26-27页 |
㈤股东表决权 | 第27-31页 |
第四部分 股东诉讼对公司经营的监督 | 第31-36页 |
一、 股东大会决议撤销或无效之诉 | 第31-34页 |
㈠股东大会决议的可撤销之诉 | 第32页 |
㈡股东大会决议的无效之诉 | 第32-34页 |
二、 股东的派生诉讼 | 第34-36页 |
第五部分 监事会对公司经营的监督 | 第36-50页 |
一、 我国股份公司监事会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36-40页 |
㈠传统体制对监事会监督制衡作用的影响 | 第36-37页 |
㈡监事会缺乏应有的独立性 | 第37-38页 |
㈢监事会的职权力度不足 | 第38页 |
㈣监事缺乏应有的信息和能力 | 第38-39页 |
㈤监事没有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 | 第39-40页 |
二、 我国股份公司监事会监督制衡机制的完善 | 第40-50页 |
㈠维护监事会的独立性,加强监事会的组织建设 | 第40-44页 |
㈡充实监事会的职权,提高监事会的监督力度 | 第44-47页 |
㈢健全监事会职权的行使方式,保障权力的顺利实现 | 第47页 |
㈣建立监事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发挥监事的监督制衡作用 | 第47-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资料 | 第51-54页 |
后记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