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产量和品质形成的模拟模型研究
| 文献综述 | 第1-16页 |
| 1 作物模拟模型研究历史回顾 | 第7-9页 |
| 2 作物模拟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3 小麦模拟模型的特征及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 ·小麦模拟模型的特征 | 第11-12页 |
| ·小麦模拟模型研究进展 | 第12页 |
| 4 小麦模拟模型中环境因素和氮素的模拟动态 | 第12-16页 |
| ·环境因素和氮素影响小麦品质的生理基础 | 第13-14页 |
| ·环境因素 | 第13-14页 |
| ·氮素 | 第14页 |
| ·环境因素和氮素的动态模拟 | 第14-16页 |
| ·环境因素的动态模拟 | 第14-15页 |
| ·氮素动态的模拟 | 第15-16页 |
| 引言 | 第16-17页 |
| 试验材料和研究方法 | 第17-21页 |
| 1 试验条件和试验小区设计 | 第17页 |
| 2 调查内容及方法 | 第17-19页 |
| ·生育时期记载 | 第17-18页 |
| ·植株形态指标测定 | 第18页 |
| ·生理指标的测定 | 第18页 |
| ·各器官干重的测定 | 第18页 |
| ·产量的测定 | 第18-19页 |
| ·器官含氮量的测定 | 第19页 |
| ·子粒品质性状的测定 | 第19页 |
| 3 资料来源 | 第19页 |
| 4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 ·模型水平选择 | 第19页 |
| ·资料获取和建立模型 | 第19页 |
| ·模型的调试 | 第19-20页 |
| ·模型的检验 | 第20-21页 |
| 模型的构建 | 第21-43页 |
| 1 天气数据子模型 | 第21-22页 |
| 2 小麦氮素吸收、分配与品质形成模型 | 第22-30页 |
| ·小麦根系对氮素的吸收 | 第22-25页 |
| ·氮素的分配 | 第25-26页 |
| ·氮素的再分配 | 第26-27页 |
| ·小麦植株氮素损失 | 第27-28页 |
| ·各个器官的实际含氮量 | 第28-29页 |
| ·子粒品质的形成 | 第29-30页 |
| 3 子粒产量子模型 | 第30-31页 |
| 4 碳素物质分配子模型 | 第31-36页 |
| 5 光合物质生产子模型 | 第36-40页 |
| ·光合作用模型 | 第36-38页 |
| ·呼吸作用模型 | 第38-40页 |
| ·干物质积累模型 | 第40页 |
| 6 叶面积指数模型 | 第40-41页 |
| 7 小麦主茎叶龄发育动态模型 | 第41-43页 |
| 模型验证 | 第43-56页 |
| 1 模型的有效性检验 | 第43-54页 |
| ·小麦叶面积指数变化动态 | 第44-45页 |
| ·器官干重变化动态 | 第45-50页 |
| ·绿叶干重 | 第45-47页 |
| ·茎鞘干重 | 第47页 |
| ·穗部干重 | 第47-49页 |
| ·子粒产量 | 第49-50页 |
| ·各器官含氮量变化动态 | 第50-53页 |
| ·绿叶含氮量 | 第50页 |
| ·茎鞘含氮量 | 第50-52页 |
| ·穗部含氮量 | 第52页 |
| ·子粒含氮量 | 第52-53页 |
| ·蛋白质含量 | 第53-54页 |
| 2 模型的敏感性分析 | 第54-56页 |
| 讨论与结论 | 第56-60页 |
| 1 本研究的特点 | 第56-57页 |
| 2 本项研究差距和不足 | 第57-58页 |
| 3 今后研究的设想和展望 | 第58-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8页 |
| 附录 | 第68-78页 |
| 英文摘要 | 第78-80页 |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