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第一部分 综述 | 第7-26页 |
·水稻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的提出和国外的早期研究 | 第7-8页 |
·我国水稻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系的研究概况 | 第8页 |
·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系的分类及特点 | 第8-10页 |
·光温敏雄性不育系的研究概况 | 第10-12页 |
·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的分类及特点 | 第12-13页 |
3 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系的选育手段 | 第13-19页 |
·常规杂交育种手段 | 第13-14页 |
·人工诱变 | 第14-15页 |
·细胞工程创造水稻雄性不育资源 | 第15-16页 |
·基因工程创造水稻雄性不育资源 | 第16-19页 |
4 光温敏雄性核不育系的选育手段 | 第19-22页 |
·利用自然变异系统选育 | 第19页 |
·杂交转育 | 第19-20页 |
·诱变选育 | 第20-21页 |
·组培选育 | 第21-22页 |
5 我国水稻雄性不育系研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 第22-24页 |
6 核质核质雄性不育系与光温敏核不育系在杂种优势利用上的比较 | 第24-26页 |
第二部分 6311S的利用 | 第26-33页 |
1 引言 | 第2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6-2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8-33页 |
第三部分 6311S的转育与初测 | 第33-48页 |
1 引言 | 第3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3-3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6-48页 |
第四部分 全文讨论 | 第48-50页 |
第五部分 全文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