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 第1-15页 |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7-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2 浑善达克沙地与研究区概况 | 第15-23页 |
·浑善达克沙地概况 | 第15-19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19-23页 |
3 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过程 | 第23-34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3-33页 |
·沙漠化土地动态变化 | 第23-25页 |
·沙漠化扩张原因 | 第25-30页 |
·沙漠化过程 | 第30-33页 |
·小结 | 第33-34页 |
4 浑善达克沙地植被演替与主要植物的更新 | 第34-46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34-35页 |
·植被演替调查 | 第34-35页 |
·更新调查 | 第3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5-45页 |
·沙丘植被演替 | 第35-42页 |
·主要植物的更新 | 第42-45页 |
·小结 | 第45-46页 |
5 浑善达克沙地主要植物根系及根量分布 | 第46-59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46-4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7-58页 |
·沙地榆根系分布与根量 | 第47-54页 |
·黄柳根系的分布 | 第54-56页 |
·褐沙蒿根系的分布 | 第56-58页 |
·小结 | 第58-59页 |
6 浑善达克沙地主要植物的PV曲线与叶片解剖结构 | 第59-66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59-62页 |
·P-V曲线测定 | 第59-60页 |
·P-V曲线组成及其水分特征参数计算 | 第60-61页 |
·植物切片制作 | 第61-6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2-65页 |
·不同植物的抗旱性比较 | 第62-64页 |
·植物叶片解剖结构特征 | 第64-65页 |
·小结 | 第65-66页 |
7 浑善达克沙地主要植被类型SPAC系统的水分关系 | 第66-92页 |
·试验样地特征 | 第67-69页 |
·沙地榆疏林样地 | 第67-68页 |
·黄柳样地 | 第68页 |
·褐沙蒿样地 | 第68-69页 |
·流动沙丘对照样地 | 第69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69-70页 |
·主要植物群落特征调查 | 第69页 |
·土壤含水量测定 | 第69页 |
·土壤容重测定 | 第69-70页 |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 第70页 |
·蒸腾速率及其环境因子的测定 | 第70页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7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0-90页 |
·风沙土机械组成 | 第70-73页 |
·风沙土的容重变化 | 第73页 |
·大气降水特征 | 第73-75页 |
·沙地土壤水分动态 | 第75-84页 |
·主要植物种的蒸腾特征 | 第84-90页 |
·小结 | 第90-92页 |
8 浑善达克沙地主要植物群落的水分平衡 | 第92-99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92-93页 |
·土壤贮水量计算 | 第92页 |
·水分平衡计算 | 第92-93页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9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93-98页 |
·土壤水分平衡 | 第93-96页 |
·群落蒸散作用 | 第96-97页 |
·主要植物群落土壤水分收支平衡的讨论 | 第97-98页 |
·小结 | 第98-99页 |
9 浑善达克沙地植被恢复 | 第99-105页 |
·沙漠化过程与植被恢复 | 第99页 |
·植被演替更新与天然植被恢复 | 第99-100页 |
·水分平衡与人工植被定向恢复 | 第100-105页 |
·群落水分稳定性与植物种选择 | 第101-102页 |
·植被恢复与适宜栽植密度 | 第102-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6页 |
附表 | 第116-121页 |
图版Ⅰ | 第121-122页 |
图版Ⅱ | 第122-123页 |
作者简介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