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前言 | 第8-10页 |
1 莱芜市概况 | 第10-11页 |
·自然环境概况 | 第10-11页 |
·地层 | 第10页 |
·地质构造 | 第10页 |
·地貌特征 | 第10页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10-11页 |
·地表水系概况 | 第11页 |
·社会经济状况 | 第11页 |
2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第11-19页 |
·矿产资源概况 | 第11-13页 |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 第13-19页 |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第13-14页 |
·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 第14-19页 |
·矿业“三废”污染 | 第14-16页 |
·矿山地质灾害 | 第16-18页 |
·主要环境地质问题识别 | 第18-19页 |
3 区域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 第19-34页 |
·矿区REES系统理论 | 第19-21页 |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1-30页 |
·构建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 第21-22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2-24页 |
·构建指标体系的目的 | 第22页 |
·评价单元和原始数据的获得 | 第22页 |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2-24页 |
·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标准化处理 | 第24-27页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27-30页 |
·莱芜市矿产资源持续利用程度的综合评价 | 第30-34页 |
·评价模型的选择及应用 | 第30-31页 |
·矿区斑块可持续发展因数的确定 | 第31-32页 |
·矿区斑块评价等级值域的确定 | 第32页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32-34页 |
4 矿产资源供需系统动力学仿真模拟 | 第34-44页 |
·系统动力学简介 | 第35页 |
·构建莱芜市矿产资源供需系统动态模型的目的和意义 | 第35-36页 |
·系统模型的构建 | 第36-37页 |
·建模思路 | 第36页 |
·模型基本结构 | 第36-37页 |
·发展方案设计 | 第37-39页 |
·系统参数的设定 | 第37-38页 |
·可控变量的选择 | 第38页 |
·矿产资源供需动态系统仿真流图的构建 | 第38-39页 |
·矿产资源供需系统仿真模拟分析 | 第39-44页 |
·矿产资源需求形势分析 | 第39-40页 |
·矿产资源供求形势分析 | 第40-41页 |
·动态模拟的总体方向 | 第41-43页 |
·莱芜市主要矿产保有可采储量保证年限的推算 | 第43-44页 |
5 莱芜市矿产资源持续利用对策 | 第44-45页 |
·深化改革,树立资源价值观念,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 | 第44页 |
·今后要加大执法力度 | 第44页 |
·走集约型经济发展之路 | 第44页 |
·加大勘查力度,增加资源储量 | 第44页 |
·积极合理开发矿产资源,实施清洁生产 | 第44-45页 |
·建立市级GIS信息系统 | 第45页 |
6 结语 | 第45-46页 |
附录1 莱芜市2000年矿产资源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分矿种汇总表 | 第46页 |
附录2 MAS模型主要变量符号说明 | 第46-47页 |
附录3 矿区可持续发展指标比较调查表 | 第47-48页 |
附录4 莱芜市矿产资源供需系统动态模拟Dynamo语言程序界面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1页 |
后记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