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 第1-10页 |
第一章 保障措施制度概要 | 第10-21页 |
第一节 保障措施的简述 | 第10-14页 |
一、 保障措施条款的概念 | 第10-11页 |
二、 保障措施条款的双重目的 | 第11-13页 |
三、 保障措施的历史演进 | 第13-14页 |
第二节 WTO保障措施条款的规定及其适用 | 第14-21页 |
一、 WTO《保障措施协议》及其对GATT第19条的改进 | 第14-19页 |
二、 WTO成员援用保障措施的情况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我国保障措施的立法现状 | 第21-34页 |
第一节 中国入世承诺关于保障措施的规定 | 第21-27页 |
一、 援用“过渡性保障机制”的实质条件 | 第22-23页 |
二、 “过渡性保障机制”的选择性 | 第23页 |
三、 “过渡性保障机制”的程序规则 | 第23-24页 |
四、 中国在“过渡性保障机制”中的权利保障 | 第24-25页 |
五、 “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措施”条款遗留的法律问题 | 第25-27页 |
第二节 对我国《保障措施条例》的分析 | 第27-34页 |
一、 《保障措施条例》的内容简介 | 第27-28页 |
二、 《保障措施条例》的适用范围 | 第28-29页 |
三、 《保障措施条例》与WTO《保障措施协议》的衔接 | 第29-31页 |
四、 我国《保障措施条例》未尽完善之处 | 第31-34页 |
第三章 各国保障措施立法的比较与借鉴 | 第34-46页 |
第一节 美国的保障措施立法 | 第34-37页 |
一、 背景概述 | 第34-35页 |
二、 调查程序 | 第35-36页 |
三、 损害的认定 | 第36-37页 |
四、 总统措施 | 第37页 |
第二节 其他各国的保障措施立法 | 第37-40页 |
一、 欧盟的保障措施立法 | 第37-39页 |
二、 韩国的保障措施立法 | 第39-40页 |
第三节 我国《保障措施条例》与其他国家立法的比较分析 | 第40-46页 |
一、 关于申请人的资格 | 第41-42页 |
二、 关于调查过程中考虑的因素 | 第42-43页 |
三、 关于保障措施调查和决定的主管机关 | 第43-45页 |
四、 关于农产品的临时救济 | 第45-46页 |
第四章 从美国钢铁201案谈我国避免保障措施争端的对策 | 第46-61页 |
第一节 美国钢铁201案评析 | 第46-54页 |
一、 美国钢铁保障措施案的基本情况 | 第46-47页 |
二、 美国措施与WTO规则的冲突 | 第47-52页 |
三、 美国钢铁保障措施案对我国的影响 | 第52-53页 |
四、 与美国在交涉中的焦点问题 | 第53-54页 |
第二节 对我国的启示:我国避免保障措施争端的对策 | 第54-61页 |
一、 完善立法,健全保障措施机制 | 第55-57页 |
二、 建立进口预警机制,做好产业损害防范工作 | 第57-59页 |
三、 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国际竞争力 | 第59-60页 |
四、 加强行业协会的职能,保障企业合法权益 | 第60-61页 |
结 语 | 第61-62页 |
附 表 | 第62-64页 |
附表 一 WTO时期涉及保障措施的案件 | 第62-63页 |
附表二 中国在保障措施实施中的相关职能机关及其职权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