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其他化学工业论文--鞣料工业论文

聚氨酯型高分子鞣剂的制备、结构与性能

中文摘要第1-7页
英文摘要第7-8页
第一章 综述第8-30页
 一、 前言第8-11页
  制革工业的绿色化学第8-11页
 二、 鞣剂及其分类第11-14页
  1. 鞣剂第11页
  2. 鞣剂的分类第11-14页
 三、 主鞣第14-18页
  1. 铬作为主鞣剂第14-16页
  2. 铬鞣的鞣制机理第16-18页
  3. 铬络合物分子的大小及组成对鞣制的影响第18页
 四、 复鞣第18-19页
 五、 微乳液第19-22页
  1. 微乳液的发展近况第19-21页
  2. 微乳液的形成机理第21-22页
 六、 高分子金属络合物第22-24页
  1. 高分子金属络合物的发展近况第22-23页
  2. 高分子金属络合物分类第23-24页
   2.1 侧基络合物第23-24页
   2.2 高分子间或高分子内桥联络合物第24页
   2.3 双官能团的配体与金属离子络合第24页
   2.4 低分子金属络合物的聚合第24页
 七、 设计思想及制备方案第24-29页
  1. 设计思想第24-26页
  2. 制备方案第26-29页
   2.1 高分子配体的合成第26-28页
   2.2 高分子金属配合物及其微乳液的制备第28-29页
 八、 应用前景展望第29-30页
第二章 聚氨酯型高分子配体的研制第30-53页
 一、 实验部分第30-36页
  1. 主要原料第30-31页
  2. 主要仪器及设备第31页
  3. 合成方法第31-32页
  4. 预聚体中异氰酸根含量-NCO%的测定第32-33页
  5. 红外光谱FTIR的测定第33页
  6. 热重分析TGA法第33-34页
  7. 气相渗透VPO法测数均分子量第34-35页
  8. 聚氨酯配体中羧基含量的测定第35-36页
  9. 示差扫描量热法(DSC)法第36页
 二、 结果与讨论第36-52页
  1. 合成路线的选择第36-40页
   1.1 预聚体中NCO%的变化第36-38页
   1.2 反应温度及加料顺序的选择第38页
   1.3 溶剂的选择及用量第38-39页
   1.4 水溶性聚氨酯型配体的形成第39-40页
   1.5 分子量的测定第40页
  2. 聚氨酯配体中羧基含量的测定第40-41页
  3. 分子量的测定第41-44页
  4. IR图谱分析第44-48页
  5. 不同软段的聚氨酯型配体的水溶性比较第48页
  6. 示差扫描量热法(DSC)分析第48-50页
  7. 热重分析(TGA)第50-52页
 三、 结论第52-53页
第三章 聚氨酯型高分子金属络合物的研制第53-62页
 一、 实验部分第53-54页
  1. 主要原料第53页
  2. 主要仪器及设备第53页
  3. 制备方法第53-54页
 二、 结果与讨论第54-61页
  1. 红外(IR)谱图分析第54-57页
  2. 示差扫描量热法(DSC)谱图分析第57-59页
  3. 热重分析(TGA)第59-61页
  4. 核磁分析(NMR)第61页
 三、 结论第61-62页
第四章 聚氨酯型高分子金属络合物微乳液的研制第62-76页
 一、 实验部分第63-65页
  1. 实验药品第63页
  2. 主要实验仪器第63页
  3. 制备方法第63-64页
   3.1 加碱中和第63-64页
   3.2 微乳液的制备方法第64页
  4. 微乳液稳定性的测试方法第64-65页
 二、 结果与讨论第65-75页
  1. 高分子配体的pH值与形成微乳液稳定性的关系第65页
  2. 配铬量的影响第65-66页
  3. 配体的分子量及配体中羧基含量的影响第66页
  4. 不同表面活性剂配比对微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第66-70页
   4.1 阴离子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第67-69页
   4.2 阳离子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第69-70页
  5. 乳化剂含量的影响第70页
  6. 助表面活性剂加入量的影响第70-72页
  7. 纳米粒度的测定第72-75页
 三、 结论第75-76页
第五章 聚氨酯型金属络合物鞣剂的应用实验及性能测试第76-85页
 一、 实验部分第76-80页
  1. 实验药品第76页
  2. 主要仪器第76页
  3. 鞣制实验第76-78页
  4. 性能测试第78-80页
   4.1 收缩温度第78页
   4.2 增厚度第78页
   4.3 得革率第78-79页
   4.4 物理机械强度第79页
   4.5 扫描电镜观察试样剖面第79页
   4.6 废液中铬含量的测定第79-80页
 二、 结果与讨论第80-84页
  1. 性能测试结果第80-81页
  2. 扫描电镜分析第81-84页
 三、 结论第84-85页
参考文献第85-89页
致谢第89-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金农的绘画题材及其选择原因初探
下一篇:历代名画记校笺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