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江干热河谷典型区土壤特性与植被恢复技术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1 研究意义、国内外现状及研究目标 | 第9-22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1-21页 |
1.2.1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1-15页 |
1.2.2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5-21页 |
1.3 研究目标 | 第21-22页 |
2 研究区研究方法 | 第22-34页 |
2.1 研究区 | 第22-33页 |
2.1.1 地质地貌 | 第23-25页 |
2.1.2 气候条件 | 第25-26页 |
2.1.3 植被特征 | 第26-28页 |
2.1.4 社会经济条件 | 第28-33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33-34页 |
3 土壤特性与土壤退化 | 第34-42页 |
3.1 土壤类型 | 第34-37页 |
3.1.1 研究方法 | 第34页 |
3.1.2 主要土壤类型 | 第34-37页 |
3.1.2.1 简育干润富铁土(燥红土) | 第35页 |
3.1.2.2 简育干润变性土 | 第35-37页 |
3.1.2.3 紫色正常新成土 | 第37页 |
3.2 土壤的基本性状 | 第37-39页 |
3.2.1 土壤弱铁铝化 | 第37-38页 |
3.2.2 腐殖质化程度低 | 第38页 |
3.2.3 土壤粗骨或石质性 | 第38页 |
3.2.4 土壤变性特征 | 第38页 |
3.2.5 土壤石灰性 | 第38-39页 |
3.3 土壤退化 | 第39-42页 |
3.3.1 土壤退化特征和现状 | 第39-41页 |
3.3.2 土壤退化与人为活动 | 第41-42页 |
4 土壤特性与植被生长/恢复 | 第42-72页 |
4.1 土壤水分特性与植被生长 | 第43-49页 |
4.1.1 研究方法 | 第45页 |
4.1.2 植被生长与土壤渗透性的关系 | 第45-48页 |
4.1.2 影响林地土壤渗透性的因素 | 第48-49页 |
4.1.3 灌草的耐早性 | 第49页 |
4.2 人为活动对土壤水分特性的影响 | 第49-59页 |
4.2.1 研究地点与研究方法 | 第50-52页 |
4.2.1 自然供水特征 | 第52页 |
4.2.2 土壤水分入渗 | 第52-55页 |
4.2.3 土壤持水力 | 第55-56页 |
4.2.4 土壤有效水 | 第56-57页 |
4.2.5 放牧对土壤水分性质影响的机理 | 第57-59页 |
4.2.6 放牧影响植物地下部生长发育的机制 | 第59页 |
4.3 土壤系统的物理构成与植被生长 | 第59-72页 |
4.3.1 研究方法 | 第61-63页 |
4.3.2 土壤-母质-岩石体系的渗透性 | 第63-64页 |
4.3.3 植被生长与土壤-母质-岩石体系 | 第64-72页 |
5 植被恢复技术 | 第72-81页 |
5.1 植树种灌(草)技术 | 第73-79页 |
5.1.1 成片林营造 | 第74-77页 |
5.1.2 林粮复合系统构建 | 第77-79页 |
5.2 植被恢复的社会经济措施 | 第79-81页 |
5.2.1 植被恢复的社会经济条件要求 | 第79-80页 |
5.2.2 人工林经营管理的改善 | 第80-81页 |
6 结论 | 第81-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4页 |
SUMMARY | 第94-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