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无线通信论文--移动通信论文--蜂窝式移动通信系统(大哥大、移动电话手机)论文

并行部分干扰相消多用户检测在WCDMA系统中的应用

第一章 引言第1-12页
 1.1 CDMA系统的优点第8-9页
 1.2 CDMA系统单用户检测的缺点第9-10页
 1.3 多用户检测的基本概念第10-11页
  1.3.1 多用户检测算法的分类第10-11页
  1.3.2 多用户检测算法的优缺点第11页
 1.4 本论文研究的重点和章节安排第11-12页
第二章 信道模型和系统模型第12-19页
 2.1 移动通信信道模型第12-14页
  2.1.1 移动信道的特点以及由此带来的对接收点信号产生的效应第12-13页
  2.1.2 信道模型第13-14页
 2.2 CDMA系统模型第14-15页
  2.2.1 同步CDMA系统模型第15页
  2.2.2 异步CDMA系统模型第15页
 2.3 基于匹配滤波器组的单用户检测第15-18页
  2.3.1 匹配滤波(相关)接收机第16页
  2.3.2 Rake接收机第16-17页
  2.3.3 单用户检测接收机的缺陷和常规减小MAI的方法第17-18页
 2.4 小结第18-19页
第三章 多用户检测算法的比较分析第19-40页
 3.1 多用户检测算法第19-26页
  3.1.1 最优多用户检测算法第20-21页
  3.1.2 线性多用户检测算法第21-22页
  3.1.3 干扰相消算法第22-25页
  3.1.4 去相关判决反馈算法第25-26页
 3.2 多用户检测接收机的实际实现问题第26-28页
  3.2.1 计算复杂度第26-27页
  3.2.2 算法的稳健性第27-28页
  3.2.3 有限字长效应第28页
 3.3 基于相关器实现的并行部分干扰相消多用户检测算法分析第28-40页
  3.3.1 直接干扰相消判决量的有偏分析第29-32页
  3.3.2 部分相消加权因子对判决量和系统性能的影响第32-35页
  3.3.3 算法的简化第35-37页
  3.3.4 并行部分干扰相消多用户检测的Rake接收第37-39页
  3.3.5 并行部分干扰相消中的三级加权第39-40页
第四章 WCDMA并行部分干扰相消多用户检测接收机设计第40-51页
 4.1 WCDMA系统概述第40-43页
  4.1.1 UMTS系统网络构成第40-43页
  4.1.2 系统接口第43页
 4.2 WCDMA上行专用物理信道结构分析第43-47页
  4.2.1 WCDMA上行专用物理信道帧结构第43-44页
  4.2.2 WCDMA上行专用物理信道扩频和加扰操作第44-46页
  4.2.3 WCDMA上行专用物理信道调制操作第46-47页
 4.3 WCDMA系统多用户检测接收机设计第47-51页
  4.3.1 WCDMA多用户检测接收机中的同步第47-48页
  4.3.2 WCDMA多用户检测接收机中的信道估计第48-49页
  4.3.3 Rake合并第49页
  4.3.4 再生滤波器第49-51页
第五章 WCDMA并行部分干扰相消多用户检测接收机实现第51-63页
 5.1 WCDMA并行部分干扰相消多用户检测接收机的总体结构第51-52页
 5.2 接收机射频部分和数字中频部分的实现第52-56页
  5.2.1 射频部分第53页
  5.2.2 数字中频部分第53-56页
 5.3 接收机基带处理部分的实现第56-63页
  5.3.1 资源池的概念第56-57页
  5.3.2 干扰相消多用户检测对资源池方式的影响第57-61页
  5.3.3 基于FPGA和DSP的并行部分干扰相消基带实现第61-63页
第六章 MUD对WCDMA系统容量和覆盖的影响第63-72页
 6.1 CDMA蜂窝系统容量覆盖分析第63-66页
  6.1.1 系统模型第63页
  6.1.2 CDMA蜂窝系统的容量覆盖分析第63-66页
 6.2 MUD对CDMA蜂窝系统容量和覆盖的影响第66-69页
  6.2.1 系统模型第66-67页
  6.2.2 容量覆盖分析第67-69页
 6.3 多用户检测效率分析第69-72页
  6.3.1 干扰相消效率第69-70页
  6.3.2 系统复用因子第70页
  6.3.3 路径传播指数第70-72页
第七章 总结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76页
致谢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1、阿昔洛韦缓释胶囊和普通片剂在家犬体内药物动力学研究 2、小儿哮喘两种治疗方案的药物经济学评价
下一篇:基于神经网络的涵闸流量软测量建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