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3页 |
1. 引言 | 第9-12页 |
1.1 手性对映体的定义 | 第9-10页 |
1.2 手性对映体拆分的意义 | 第10-11页 |
1.3 手性识别的基本原理 | 第11-12页 |
2. 手性拆分的方法 | 第12-23页 |
2.1 引言 | 第12-13页 |
2.2 手性HPLC法分类 | 第13-14页 |
2.3 手性固定相的发展 | 第14-15页 |
2.4 HPLC手性固定相分类 | 第15-23页 |
2.4.1 空穴型手性固定相 | 第15-16页 |
2.4.2 聚合碳水化合物及其衍生物手性固定相 | 第16-17页 |
2.4.3 Pirkle型 | 第17页 |
2.4.4 配基交换手性固定相 | 第17-18页 |
2.4.5 聚合物类手性固定相 | 第18页 |
2.4.6 分子烙印类手性固定相 | 第18-19页 |
2.4.7 蛋白类手性固定相 | 第19-23页 |
3. 蛋白质手性固定相的制备 | 第23-27页 |
3.1 三嗪法 | 第24页 |
3.2 戊二醛法 | 第24-25页 |
3.3 羰基咪脞法 | 第25页 |
3.4 二琥珀酰亚胺碳酸酯法(DSC) | 第25-26页 |
3.5 其他键合方法 | 第26-27页 |
4. 蛋白柱在分子生物色谱上的应用 | 第27-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3页 |
第二章 羰基咪唑法合成牛血清白蛋白键合手性固定相 | 第33-43页 |
1. 实验部分 | 第33-35页 |
1.1 仪器和试剂 | 第33-34页 |
1.2 BSA-CSP的制备 | 第34-35页 |
2.2.1 氨丙基硅胶的合成 | 第34页 |
1.2.2 柱上衍生法制备BSA-CSP | 第34-35页 |
1.2.3 柱外衍生法制备BSA-CSP | 第35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35-42页 |
2.1 两种键合方法合成的BSA手性柱对色氨酸的拆分比较 | 第35-37页 |
2.2 pH值对k'和α的影响 | 第37-38页 |
2.3 正丙醇对k'和α的影响 | 第38-39页 |
2.4 旋光对映体的分离 | 第39-42页 |
2.5 结论 | 第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3页 |
第三章 牛血清白蛋白柱的应用 | 第43-52页 |
1. 亚叶酸钙消旋体在牛血清白蛋白手性柱上的拆分 | 第43-49页 |
1.1 引言 | 第43-44页 |
1.2 实验部分 | 第44页 |
1.2.1 仪器和试剂 | 第44页 |
1.3 结果与讨论 | 第44-49页 |
1.3.1 pH值对k'的影响 m | 第45-46页 |
1.3.2 离子强度对k'的影响 | 第46-47页 |
1.3.3 温度对k'及分离度α的影响 | 第47-49页 |
1.4 结论 | 第49页 |
2. 牛血清白蛋白手性柱在分子生物色谱上的应用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2页 |
第四章 羰基咪唑法合成人血清白蛋白键合手性固定相 | 第52-60页 |
1. 实验部分 | 第52-53页 |
1.1 仪器和试剂 | 第52-53页 |
1.2 HSA-CSP的制备 | 第53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53-59页 |
2.1 HSA键合量的测定 | 第53页 |
2.2 pH值对k'和α的影响 | 第53-54页 |
2.3 正丙醇对k'和α的影响 | 第54-55页 |
2.4 离子强度对k'的影响 | 第55-56页 |
2.5 旋光对映体的分离 | 第56-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0页 |
第五章 HAS手性柱性质的研究 | 第60-70页 |
1. HSA手性柱拆分色氨酸的热力学研究 | 第60-64页 |
1.1 引言 | 第60页 |
1.2 实验部分 | 第60-61页 |
1.2.1 仪器和试剂 | 第60-61页 |
1.2.2 实验方法 | 第61页 |
1.3 结果与讨论 | 第61-63页 |
1.4 结论 | 第63-64页 |
2. 前沿分析法研究L-色氨酸与HSA-CSP的相互作用 | 第64-69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64-65页 |
2.1.1 仪器和试剂 | 第64-65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65页 |
2.2 实验原理 | 第65-66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66-69页 |
2.3.1 前沿分析结果 | 第66-67页 |
2.3.2 等温吸附曲线 | 第67-68页 |
2.3.3 对映体与手性固定相相互作用的表征 | 第68-69页 |
2.4 小结 | 第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