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等离子体物理学论文--辐射与测量论文

使用细致谱项模型研究铝等离子体的辐射不透明度

中文摘要第1-10页
英文摘要第10-14页
第一章  绪 论第14-36页
 1.1  国际上不透明度研究的历史发展和现状第14-20页
 1.2  国内不透明度研究现状第20-22页
 1.3  不透明度理论研究基本方法及目的和意义第22-25页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第25-26页
 参考文献第26-36页
第二章  局域热动平衡的辐射输运方程和平均不透明度第36-48页
 2.1  有关的基本概念第36-38页
 2.2  辐射输运方程第38-39页
 2.3  局域热动平衡近似第39-41页
 2.4  局域热动平衡近似的辐射输运方程第41-42页
 2.5  局域热动平衡近似的辐射输运方程的形式解第42-43页
 2.6  Rosseland平均不透明度第43-46页
 2.7  Planck平均不透明度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48页
第三章  吸收系数和辐射跃迁理论基础第48-66页
 3.1  等离子体辐射吸收系数第48-49页
 3.2  Einstein系数第49-50页
 3.3  以 Einstein系数表示的吸收系数第50-51页
 3.4  原子与辐射相互作用的量子力学描述第51-57页
  3.4.1  辐射场的哈密顿量第51-53页
  3.4.2  辐射场的量子化第53-55页
  3.4.3  原子与辐射场的相互作用和矩阵元第55-57页
 3.5  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的基本过程第57-66页
  3.5.1  束缚-束缚吸收第58-63页
  3.5.2  束缚-自由吸收第63-64页
  3.5.3  自由-自由吸收第64-66页
参考文献第66-67页
第四章  粒子占据数的计算第67-75页
 4.1  Boltzmann分布和单质的 Saha方程第67-70页
 4.2  Saha方程的求解第70-72页
 4.3  温度 40 eV,密度 0.0135 g/cm~3的铝等离子体的离子丰度分布第72-74页
 本章小结第74页
 参考文献第74-75页
第五章  原子及其离子的能级结构和光学振子强度第75-108页
 5.1  原子结构的计算第75-80页
 5.2  组态相互作用的原子波函数第80页
 5.3  C Ⅳ离子价壳层及内壳层激发态的能级和相应跃迁的光学振子强度第80-86页
  5.3.1  引言第81页
  5.3.2  结果与讨论第81-86页
 5.4  O Ⅳ离子价壳层及内壳层激发态的能级和相应跃迁的光学振子强度第86-92页
  5.4.1 价壳层激发态的能级和跃迁的振子强度第88页
  5.4.2 内壳层跃迁的激发能量和振子强度第88-92页
 5.5  铝原子及其各价离子的能级结构和振子强度第92-105页
 本章小结第105-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08页
第六章  电子与原子的碰撞和谱线的电子碰撞展宽第108-127页
 6.1  谱线增宽机制和光谱线型第108-111页
  6.1.1  光谱线的自然增宽第108-109页
  6.1.2  光谱线的碰撞增宽和 Stark增宽第109-110页
  6.1.3  自电离共振展宽第110页
  6.1.4  多普勒(Doppler)增宽第110-111页
  6.1.5  Voigt线型第111页
 6.2  电子碰撞增宽的基本理论第111-112页
 6.3   R-矩阵理论和 R-矩阵程序第112-119页
  6.3.1  R-矩阵理论背景和处理的物理过程第113-114页
  6.3.2  非相对论的R-矩阵理论第114-118页
  6.3.3  相对论的R-矩阵理论第118-119页
 6.4  电子与 Be原子的弹性散射第119-120页
 6.5  C Ⅳ共振谱线的电子碰撞展宽研究第120-123页
 6.6  Al Ⅹ谱线的电子碰撞展宽研究第123-127页
本章小结第127页
参考文献第127-131页
第七章 原子和离子的光电离和负离子的光分解过程的研究第131-160页
 7.1 使用R-矩阵理论研究光电离和光分解过程第131-132页
 7.2  C Ⅱ的光电离截面的理论研究第132-136页
  7.2.1  引言第132页
  7.2.2  靶态波函数第132-134页
  7.2.3  结果与讨论第134-136页
 7.3  Al Ⅶ基态从电离阈到 K壳层的光电离第136-144页
  7.3.1  引言第136-137页
  7.3.2  计算细节第137-140页
  7.3.3  结果与讨论第140-144页
  7.3.4  结论第144页
 7.4 铝原子及其各价离子的光电离研究第144-146页
 7.5 Be~-,Mg~-和Ca~-负离子亚稳态nsnp~2 ~4P的光分解第146-155页
  7.5.1  引言第146-148页
  7.5.2  计算方法第148-150页
  7.5.3  结果与讨论第150-155页
  7.5.4  结论第155页
 本章小结第155-156页
 参考文献第156-160页
第八章    K壳层激发态的自电离共振展宽研究第160-180页
 8.1  O Ⅲ低激发态的光电离:一些1s-2p 激发态的自电离共振能量和宽度第160-167页
  8.1.1  引言第160-161页
  8.1.2  计算细节第161-162页
  8.1.3  结果与讨论第162-167页
  8.1.4  结论第167页
 8.2   O  Ⅳ离子K壳层跃迁的振子强度和自电离宽度第167-177页
  8.2.1  引言第168页
  8.2.2  计算细节第168-169页
  8.2.3  结果与讨论第169-177页
 8.3   Al Ⅴ-Al Ⅸ离子的  K壳层跃迁的振子强度和自电离宽度第177页
 本章小结第177-178页
 参考文献第178-180页
第九章 铝等离子体的辐射不透明度和平均不透明度第180-199页
 9.1 温度为 20eV,密度为 0.01g/cm~3的铝等离子体的辐射不透明度研究第180-189页
  9.1.1  引言第180-181页
  9.1.2  理论方法第181-184页
  9.1.3  结果与讨论第184-189页
  9.1.4  结论第189页
 9.2 高温铝等离子体辐射不透明度的系统研究第189-194页
  9.2.1 40  eⅤ等温系列条件下铝等离子体的辐射不透明度第190-191页
  9.2.2  0.01g/cm~3等密度系列条件下铝等离子体的辐射不透明度第191-193页
  9.2.3  等电离度Z~*~7.13 系列条件下铝等离子体的辐射不透明度第193页
  9.2.4  结论第193-194页
 9.3 谱线宽度对辐射不透明度的影响第194-196页
 本章小结第196-197页
 参考文献第197-199页
第十章 铝等离于体的 x-射线透射谱研究第199-209页
 10.1 温度为40 eⅤ,密度为0.0135 g/cm~3铝等离子体x-射线透射谱研究第199-205页
  10.1.1  引言第199-200页
  10.1.2  理论方法第200页
  10.1.3  结果与讨论第200-205页
  10.1.4  结论第205页
 10.2 温度为 58 eⅤ,密度为 0.02g/cm~3的铝等离子体 x-射线透射谱研究第205-206页
 本章小结第206-207页
 参考文献第207-209页
第十一章 结论与展望第209-214页
 参考文献第212-214页
致 谢第214-21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215-216页

论文共2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FasL、p21~(WAF1/CIP1)和B7-1基因对胃癌细胞系生物学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
下一篇:配电自动化中的电力线载波通信及数据库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