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论文

中国南北样带栲属植物叶功能性状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9页
   ·引言第10-11页
     ·研究背景第10-11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1页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第11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第11-16页
     ·植物叶性状的种类及其生态学意义第12-13页
     ·植物叶性状与环境的关系第13-15页
     ·植物叶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第15页
     ·植物功能性状和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第15-16页
     ·全球气候变化与植物功能性状第16页
   ·研究评述第16-17页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第17-18页
     ·研究目标第17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17-18页
   ·研究技术路线第18-19页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第19-28页
   ·研究区域及采样地点概况第19-23页
     ·中国南北样带自然概况第19-20页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第20-23页
   ·研究方法第23-28页
     ·样地设置与取样方法第23-25页
     ·植物叶功能性状的测定方法第25-26页
     ·栲属植物分布资料第26页
     ·群落学调查第26-27页
     ·气象数据第27页
     ·数据处理第27-28页
第三章 主要栲属树种的生态地理分布第28-39页
   ·引言第28页
   ·9 种栲属树种的生态地理分布第28-37页
     ·苦槠(C.sclerophylla)的生态地理分布第28-29页
     ·甜槠(C. eyrei)的生态地理分布第29-30页
     ·栲树(C.fargesii)的生态地理分布第30-31页
     ·南岭栲(C.fordii)的生态地理分布第31-32页
     ·钩栲(C. tibetana)的生态地理分布第32-33页
     ·罗浮栲(C.fabri)的生态地理分布第33-34页
     ·刺栲(C. hystrix)的生态地理分布第34-35页
     ·鹿角栲(C. lamontii)的生态地理分布第35-36页
     ·黧蒴栲(C.fissa)的生态地理分布第36-37页
   ·9 种栲属植物的地理分布格局第37-39页
第四章 栲属植物叶功能性状之间的关系第39-51页
   ·引言第39页
   ·结果与分析第39-48页
     ·栲属植物叶功能性状的分布范围第39-40页
     ·以面积为基础的叶性状之间的关系第40-44页
     ·以质量为基础的叶性状之间的关系第44-46页
     ·99 种常绿阔叶树种的LMA、LDMC 与LT 之间的关系第46-48页
   ·讨论第48-51页
     ·光合速率与叶氮含量、比叶重及叶厚度之间的关系第48页
     ·叶磷与光合能力的关系第48-49页
     ·植物叶片LMA 与LDMC 之间的关系第49页
     ·叶片养分含量之间的关系第49-51页
第五章 栲属植物叶功能性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第51-60页
   ·引言第51页
   ·结果与分析第51-57页
     ·样带上栲属植物叶功能性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第51-56页
     ·栲属植物叶N_(mass)、P_(mass) 及N:P 与全国水平N_(mass)、P_(mass) 及N:P 的比较第56-57页
   ·讨论第57-60页
     ·LMA 与年均温及年降水量的关系第57-58页
     ·A_(max)~a 与年光合有效辐射及年均温的关系第58页
     ·栲属植物叶片养分含量与年均温及纬度的关系第58-59页
     ·不同功能群叶片N_(mass)、P_(mass) 的不同第59-60页
第六章 结论第60-63页
   ·结论第60-61页
   ·讨论第61-62页
   ·研究展望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71页
附录第71-73页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第73-74页
致谢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淡水森林湿地植被恢复与构建适生树种筛选研究--以安徽升金湖湿地为例
下一篇:纤维素基重金属离子吸附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