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评级法在中国银行信用风险计量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插图索引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2页 |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文章的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第2章 内部评级法的基本原理与实践 | 第16-24页 |
·内部评级法的基本理论 | 第16-18页 |
·内部评级的含义 | 第16页 |
·内部评级的分析框架 | 第16-18页 |
·内部评级法与标准法相比较的优势 | 第18-20页 |
·标准法 | 第18-19页 |
·与标准法相比内部评级法的优势 | 第19-20页 |
·内部评级法的国际实践 | 第20-24页 |
·国外典型银行的内部评级体系 | 第21-22页 |
·国外先进的风险管理模型概述 | 第22-24页 |
第3章 中国银行内部评级法的应用基础 | 第24-30页 |
·中国银行信用风险评级现状 | 第24-26页 |
·中国银行客户信用评级体系 | 第24-25页 |
·中国银行债项评价体系 | 第25-26页 |
·中国银行应用内部评级法的必要性 | 第26-28页 |
·新巴塞尔协议对银行内部评级的要求 | 第26-27页 |
·衡量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尺 | 第27页 |
·银行是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重要标志 | 第27-28页 |
·中国银行应用内部评级法的可行性 | 第28-30页 |
·中国银行应用内部评级法的困难 | 第28-29页 |
·中国银行应用内部评级法的优势 | 第29页 |
·小结 | 第29-30页 |
第4章 内部评级核心技术在中国银行的应用 | 第30-45页 |
·违约概率PD核心技术在中国银行的应用 | 第30-39页 |
·客户违约概率PD | 第30-32页 |
·中国银行客户违约概率PD模型的建立 | 第32-37页 |
·PD模型的具体应用 | 第37-39页 |
·违约损失率LGD核心变量在中国银行的应用 | 第39-45页 |
·LGD在银行内部评级和管理中的作用 | 第39-40页 |
·LGD的量化方法 | 第40-42页 |
·LGD的研究意义与挑战 | 第42-43页 |
·创造违约损失率(LGD)的实施条件 | 第43-45页 |
第5章 内部评级法在中国银行的实施策略及应用方向 | 第45-53页 |
·内部评级体系的实施策略 | 第45-49页 |
·建立两维评级系统 | 第45-47页 |
·细化五级分类的级别 | 第47-48页 |
·优化内部评级体系及业务流程 | 第48-49页 |
·内部评级的应用方向 | 第49-53页 |
·为信贷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 第49页 |
·作为贷款定价的计算基础 | 第49-50页 |
·动态的风险监控和限额制定 | 第50-51页 |
·促进中行信贷政策体系的发展 | 第51页 |
·准确计提损失准备金 | 第51页 |
·经济资本分配的重要环节 | 第51-52页 |
·为RAROC管理奠定基础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