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语语料库的机器翻译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14页 |
ABSTRACT | 第14-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4页 |
·研究的问题及意义 | 第16-17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7-21页 |
·语料库 | 第17-18页 |
·基于语料库的机器翻译 | 第18-19页 |
·中-英文的差异及其带来的问题 | 第19-20页 |
·国内机器翻译的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本文工作 | 第21-22页 |
·本文的论文结构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基于双语语料库的机器翻译 | 第24-36页 |
·基于语料库机器翻译的基本模式 | 第24-25页 |
·统计机器翻译的两个里程碑 | 第25-29页 |
·IBM的噪声信道模型 | 第25-27页 |
·最大熵模型 | 第27-29页 |
·结合句法知识的统计机器翻译模型 | 第29-33页 |
·基于树的统计机器翻译 | 第29-30页 |
·反向转录文法 | 第30-33页 |
·基于实例的机器翻译模型 | 第33-34页 |
·混合机器翻译模型 | 第34页 |
·小结 | 第34-36页 |
第三章 基于句法知识的词对齐 | 第36-62页 |
·引言 | 第36-37页 |
·词对齐的相关定义 | 第37-39页 |
·基于ITG的词对齐模型 | 第39-51页 |
·满足ITG约束的词对齐 | 第39-40页 |
·转换ITG约束 | 第40-48页 |
·词对齐搜索算法 | 第48-49页 |
·参数训练 | 第49-50页 |
·权值调整 | 第50-51页 |
·融入语言学句法知识的词对齐模型 | 第51-55页 |
·句法分析树与ITG树的相似度量 | 第51-54页 |
·整合句法知识的词对齐模型 | 第54-55页 |
·实验 | 第55-59页 |
·词对齐的评价体系 | 第55页 |
·实验用语料库统计信息 | 第55-56页 |
·词对齐实验及比较 | 第56-58页 |
·实验的后续分析 | 第58-59页 |
·相关工作及讨论 | 第59-60页 |
·小结 | 第60-62页 |
第四章 树-树映射的统计机器翻译 | 第62-90页 |
·引言 | 第62-63页 |
·树-树统计机器翻译模型 | 第63-67页 |
·基于ITG的局部重定序模型 | 第67-74页 |
·单个块的输出方向预测 | 第68-70页 |
·两个块的输出方向预测 | 第70-73页 |
·重定序模型 | 第73-74页 |
·树的同构模型 | 第74-75页 |
·模型的训练 | 第75-81页 |
·块的提取 | 第75-80页 |
·模型的构建 | 第80-81页 |
·解码器 | 第81-83页 |
·实验 | 第83-87页 |
·翻译质量的评价 | 第83-84页 |
·实验用语料库统计信息 | 第84-85页 |
·实验设计 | 第85页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85-87页 |
·进一步分析 | 第87页 |
·相关工作及讨论 | 第87-88页 |
·小结 | 第88-90页 |
第五章 基于双语知识的相似实例检索 | 第90-110页 |
·引言 | 第90-91页 |
·实例语料库的索引结构 | 第91-96页 |
·双层索引结构设计 | 第91-94页 |
·索引表的构建 | 第94-95页 |
·语料库实例的索引过程 | 第95-96页 |
·快速检索及相关的相似度度量 | 第96-100页 |
·检索的前期准备 | 第96页 |
·词匹配相似度量 | 第96-97页 |
·IDF相似度量 | 第97页 |
·块匹配相似度量 | 第97-98页 |
·快速检索阶段的相似度计算 | 第98-100页 |
·精化检索及其相关相似度量 | 第100-105页 |
·对齐结构度量 | 第100-104页 |
·语义相似度量 | 第104-105页 |
·最终的相似度度量 | 第105页 |
·实验 | 第105-108页 |
·实验设计 | 第105-106页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106-108页 |
·相关工作及讨论 | 第108-109页 |
·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六章 基于实例的统计机器翻译 | 第110-128页 |
·引言 | 第110-111页 |
·基于实例的树-树翻译模型 | 第111-112页 |
·基于实例的解码器 | 第112-121页 |
·解码器的结构 | 第112-113页 |
·匹配 | 第113-117页 |
·组合 | 第117-120页 |
·解码器算法 | 第120-121页 |
·混合机器翻译系统:ZZX_MT | 第121-124页 |
·系统结构 | 第121-122页 |
·语料库的设计 | 第122-124页 |
·实验 | 第124-125页 |
·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 第124-125页 |
·相关工作及讨论 | 第125页 |
·小结 | 第125-128页 |
第七章 总结和未来工作 | 第128-130页 |
·工作总结 | 第128-129页 |
·未来的研究工作 | 第129-130页 |
致谢 | 第130-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42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42-144页 |
附录A: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