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引言 | 第9-15页 |
一、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 研究现状分析及总结 | 第10-12页 |
三、 本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写作思路与论文结构 | 第12-13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第一章 瞿秋白进行文化选择的历史情境 | 第15-19页 |
第一节 民族危机和文化危机 | 第15-16页 |
第二节 思想界对中国文化出路的探讨与思索 | 第16-19页 |
第二章 瞿秋白文化选择的心路历程 | 第19-39页 |
第一节 五四运动前的二元文化思想 | 第19-20页 |
第二节 五四时期文化认识与选择上的初步转变 | 第20-24页 |
一、 对文化革新的认识与思考 | 第20-22页 |
二、 文化选择上的初步转变 | 第22-24页 |
第三节 赴俄考察期间的文化探索与思考 | 第24-28页 |
第四节 回国后对中国文化选择的探索 | 第28-39页 |
一、 探索中国文化革命的道路与方向 | 第28-30页 |
二、 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理论 | 第30-35页 |
三、 领导左翼文化运动,在文化思想战线上的探索 | 第35-39页 |
第三章 瞿秋白文化选择的原因 | 第39-45页 |
第一节 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要求 | 第39-40页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身破解了瞿秋白的文化选择困境 | 第40-42页 |
第三节 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提供的历史契机 | 第42页 |
第四节 瞿秋白的文化自觉和主动的价值追求 | 第42-45页 |
第四章 瞿秋白的文化选择评析 | 第45-55页 |
第一节 瞿秋白文化选择的特点 | 第45-46页 |
一、 文化选择具有先进性 | 第45页 |
二、 文化自觉意识、创新意识与开放的现代意识 | 第45-46页 |
三、 在文化选择问题上,其研究方法具有现代性 | 第46页 |
第二节 瞿秋白文化选择的历史价值 | 第46-49页 |
一、 引导中国文化的变革与创新 | 第46-47页 |
二、 引导中国文化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由被动接受到积极应对 | 第47页 |
三、 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 第47-48页 |
四、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 第48页 |
五、 对毛泽东文化思想的形成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 第48页 |
六、 在中国现代文化建设发展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 | 第48-49页 |
第三节 瞿秋白文化选择的当代意义 | 第49-51页 |
第四节 瞿秋白文化选择中的不足及其原因 | 第51-55页 |
结语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