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4页 |
·选题背景 | 第7-8页 |
·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 | 第8-9页 |
·研究的必要性 | 第8-9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9页 |
·研究思维和方法 | 第9-11页 |
·项目管理视角下的研究思维 | 第9-11页 |
·实证分析角度下的研究方法 | 第11页 |
·写作思路和内容体系 | 第11-14页 |
第二章 我国消费信贷现状及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37页 |
·消费信贷的基本理论 | 第14-17页 |
·消费信贷的含义 | 第14-15页 |
·消费信贷的特征及分类 | 第15-16页 |
·消费信贷的作用 | 第16-17页 |
·消费信贷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分析 | 第17-23页 |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消费信贷的现实必要性 | 第17页 |
·我国消费信贷的发展历程 | 第17-19页 |
·我国消费信贷的发展特征 | 第19-21页 |
·我国消费信贷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1-22页 |
·我国消费信贷的风险因素 | 第22-23页 |
·个人信用评分的基本理论 | 第23-27页 |
·基本概念介绍 | 第24-25页 |
·个人信用评分的原则 | 第25页 |
·个人信用评分发展的三个阶段 | 第25-27页 |
·现代信用评分的简史 | 第27页 |
·国内外信用评分方法及建模的文献综述 | 第27-36页 |
·国外信用评分方法及建模的研究 | 第28-32页 |
·国内信用评分方法及建模的研究 | 第32-34页 |
·个人信用评分方法的发展新动态 | 第34-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生存分析方法概述 | 第37-50页 |
·生存分析方法的含义及简史 | 第37-38页 |
·生存分析方法在个人信用评分领域的适用性 | 第38页 |
·生存分析处理的数据类型 | 第38-39页 |
·生存时间分布的三个基本函数 | 第39-42页 |
·三个基本生存时间函数的定义 | 第39-41页 |
·几个函数之间的关系 | 第41-42页 |
·Cox 模型 | 第42-49页 |
·比例风险模型 | 第42-43页 |
·Cox 模型的参数估计 | 第43-45页 |
·基准生存函数的估计 | 第45-46页 |
·模型的拟合度检验 | 第46-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实证分析与结论应用 | 第50-75页 |
·资料来源及构成内容 | 第50页 |
·变量的选取与定义 | 第50-54页 |
·变量的选取 | 第50-51页 |
·变量的定义 | 第51-54页 |
·基本资料结构分析 | 第54-59页 |
·连续型变量的Frequencies 编制频数表过程分析 | 第55页 |
·离散型变量与客户状态的多指标分析 | 第55-59页 |
·Cox 回归模型的建立 | 第59-71页 |
·回归方法的选定 | 第59-60页 |
·以提前还款客户为考察对象建立Cox 模型 | 第60-66页 |
·以逾期客户为考察对象建立Cox 模型 | 第66-69页 |
·模型拟合度检验 | 第69-71页 |
·死亡时点的确定和生存时间的获得 | 第71页 |
·结论分析及应用 | 第71-74页 |
·结论分析 | 第71-73页 |
·客户类型的价值分析 | 第73-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五章 银行个人信用评分模型应用的配套措施 | 第75-81页 |
·个人信用评分模型配套的法律法规建设 | 第75-77页 |
·开放和规范个人信息数据的法律法规建设 | 第75-76页 |
·规范授信主体行为的法律法规建设 | 第76页 |
·规范受信客体行为的法律法规建设 | 第76-77页 |
·个人信用征信体系的完善 | 第77-78页 |
·个人信用征信体系应用的现状 | 第77页 |
·完善我国的个人信用征信体系的思路 | 第77-78页 |
·个人信用评分模型相关技术的研究 | 第78-80页 |
·数据库技术的研究 | 第79页 |
·数据挖掘技术的研究 | 第79-80页 |
·计算机软件技术的研究 | 第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六章 研究总结及展望 | 第81-85页 |
·研究成果归纳 | 第81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81-82页 |
·不足之处分析 | 第82-83页 |
·后续研究展望 | 第83-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9-90页 |
附表 | 第90-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