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7页 |
引言 | 第17-21页 |
第一章 渎职罪概论 | 第21-47页 |
一、渎职罪的概念及其分类 | 第21-27页 |
(一) 渎职罪的源流及其概念界定 | 第21-25页 |
(二) 渎职罪的分类 | 第25-27页 |
二、渎职罪及其法律规制的历史沿革 | 第27-39页 |
(一) 中国古代渎职罪的立法 | 第27-34页 |
(二) 中国近现代渎职罪的立法 | 第34-35页 |
(三) 新中国成立后渎职罪的立法 | 第35-39页 |
三、渎职罪的立法比较 | 第39-47页 |
(一) 国外渎职罪的立法现状和特点 | 第39-41页 |
(二) 中外渎职罪刑事立法的比较分析 | 第41-47页 |
第二章 渎职罪的法益 | 第47-61页 |
一、法益界定的理论前提 | 第47-50页 |
(一) 法益侵害说与犯罪本质 | 第47-49页 |
(二) 法益与犯罪客体 | 第49-50页 |
二、渎职罪法益(犯罪客体)观点介评 | 第50-54页 |
(一) 渎职罪法益(犯罪客体)的观点介绍 | 第50-52页 |
(二) 渎职罪法益(犯罪客体)的观点评述 | 第52-54页 |
三、渎职罪法益的本体界定 | 第54-61页 |
(一) 法益界定的基本原则 | 第54-56页 |
(二) 渎职罪法益的重新界定 | 第56-61页 |
第三章 渎职罪的构成要件 | 第61-90页 |
一、客观要件 | 第61-73页 |
(一) 渎职罪违法性要素——渎职行为 | 第61-66页 |
(二) 渎职罪可罚性要素——危害结果 | 第66-73页 |
二、主体要件 | 第73-82页 |
(一) 渎职罪主体的立法演变 | 第73-76页 |
(二) 渎职罪主体的本质特征 | 第76-80页 |
(三) 对受委托从事公务的理解 | 第80-82页 |
三、主观要件 | 第82-90页 |
(一) 复合罪过理论的质疑 | 第82-86页 |
(二) 单一罪过理论的展开 | 第86-90页 |
第四章 渎职罪若干疑难问题 | 第90-119页 |
一、渎职罪形态问题 | 第90-96页 |
(一) 渎职罪中特定结果的意义 | 第90-92页 |
(二) 渎职罪中行为犯既遂未遂的认定 | 第92-96页 |
二、渎职罪共犯问题 | 第96-102页 |
(一) 无身份者与有身份者共犯之构成 | 第96-98页 |
(二) 无身份者与有身份者共犯之定性 | 第98-100页 |
(三) 渎职罪中相关人员责任之承担 | 第100-102页 |
三、渎职罪罪数问题 | 第102-109页 |
(一) 徇私类渎职罪罪数形态分析 | 第102-107页 |
(二) 渎职罪中牵连犯处罚原则诠释 | 第107-109页 |
四、渎职罪前案问题 | 第109-115页 |
(一) 前案标准论析 | 第109-112页 |
(二) 前后案立案管辖相分离的不足与解决途径 | 第112-115页 |
五、渎职罪法条竞合问题 | 第115-119页 |
(一) 刑法第397 条与第398 条至第419 条的法条关系 | 第115-116页 |
(二) 渎职罪法条竞合的适用原则 | 第116-119页 |
第五章 玩忽职守罪实务问题分述 | 第119-146页 |
一、立法概说 | 第119-125页 |
(一) 我国关于玩忽职守罪的刑事立法 | 第119-121页 |
(二) 国外关于玩忽职守罪的刑事立法 | 第121-125页 |
二、玩忽职守罪注意义务研讨 | 第125-130页 |
(一) 注意义务的一般理论 | 第125-127页 |
(二) 玩忽职守罪的注意义务 | 第127-130页 |
三、玩忽职守罪客观方面探究 | 第130-138页 |
(一) 玩忽职守行为方式的梳理 | 第130-133页 |
(二) 严重不负责任的认定 | 第133-138页 |
四、玩忽职守罪因果关系考察 | 第138-146页 |
(一) 因果关系理论的反思 | 第138-141页 |
(二) 客观归责理论的应用分析 | 第141-146页 |
第六章 滥用职权罪实务问题分述 | 第146-165页 |
一、立法概说 | 第146-150页 |
(一) 我国关于滥用职权罪的刑事立法 | 第146-147页 |
(二) 国外关于滥用职权罪的刑事立法 | 第147-150页 |
二、滥用职权罪行为考量 | 第150-154页 |
(一) 职务权限内之滥用行为 | 第150-152页 |
(二) 超越职务权限之滥用 | 第152-154页 |
三、滥用职权罪罪过辨析 | 第154-159页 |
(一) 理论上的分歧及评说 | 第154-157页 |
(二) 滥用职权罪罪过为故意的论证 | 第157-159页 |
四、滥用职权罪概念评析及与玩忽职守罪的界分 | 第159-165页 |
(一) 概念评析 | 第159-162页 |
(二) 与玩忽职守罪的界限 | 第162-165页 |
第七章 徇私枉法罪实务问题分述 | 第165-183页 |
一、立法概说 | 第165-168页 |
(一) 我国关于徇私枉法罪的刑事立法 | 第165-166页 |
(二) 国外关于徇私枉法罪的刑事立法 | 第166-168页 |
二、徇私枉法罪主体研判 | 第168-172页 |
(一) 监管人员是否可构成本罪 | 第169-170页 |
(二) 司法专业技术人员是否可构成本罪 | 第170-171页 |
(三) 书记员、内勤是否可构成本罪 | 第171-172页 |
三、徇私枉法罪罪过阐释 | 第172-177页 |
(一) 关于徇私、徇情问题 | 第172-176页 |
(二) 关于间接故意问题 | 第176-177页 |
四、徇私枉法罪客观方面释疑 | 第177-183页 |
(一) 关于利用职务便利 | 第177-179页 |
(二) 关于追诉 | 第179-181页 |
(三) 关于不作为 | 第181-183页 |
第八章 渎职罪的立法完善 | 第183-196页 |
一、渎职罪现行立法的不足 | 第183-189页 |
(一) 关于犯罪主体的立法缺陷 | 第183-185页 |
(二) 关于法定刑的立法缺陷 | 第185-186页 |
(三) 关于罪过的立法缺陷 | 第186-187页 |
(四) 关于徇私类渎职罪的立法缺陷 | 第187-189页 |
二、完善渎职罪的立法建议 | 第189-196页 |
(一) 关于渎职罪主体的立法完善 | 第189-191页 |
(二) 关于法定刑的立法完善 | 第191-192页 |
(三) 关于罪过的立法完善 | 第192-193页 |
(四) 关于其它相关问题的立法完善 | 第193页 |
(五) 关于提倡监督过失理论的立法建言 | 第193-196页 |
参考文献 | 第196-204页 |
在读期间发表成果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204-205页 |
后记 | 第2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