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7页 |
摘要 | 第7-8页 |
1 文献综述 | 第8-14页 |
·世界玉米品种研究概况 | 第8-9页 |
·中国玉米品种利用研究动态 | 第9-12页 |
·南阳市的自然条件及玉米生产现状 | 第12-14页 |
2 引言 | 第14-15页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5-16页 |
·研究对象 | 第15页 |
·数据与方法 | 第15-16页 |
·数据来源 | 第15页 |
·数据的可靠性判断 | 第15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15-16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16-29页 |
·南阳市玉米品种利用概况 | 第16-17页 |
·1950~1965 年间农家种阶段 | 第16页 |
·1966~1973 年间杂交种及农家品种交替阶段 | 第16页 |
·1974~1976 年间新单1 号当家阶段 | 第16页 |
·1977~1986 年间豫农704 当家阶段 | 第16-17页 |
·1987~1997 年间丹玉13 号当家阶段 | 第17页 |
·1998~2003 年间豫玉22 号当家阶段 | 第17页 |
·2004~2006 年间鲁单981 等优势品种群当家阶段 | 第17页 |
·品种来源及种质基础 | 第17-23页 |
·品种来源 | 第18-21页 |
·杂交种来源 | 第18-19页 |
·亲本来源 | 第19-20页 |
·优势杂交种亲本来源 | 第20-21页 |
·品种来源分析 | 第21页 |
·优势杂交种种质类群分析 | 第21-22页 |
·优势杂交种种质类群 | 第21页 |
·优势杂交种不同种质群体在不同阶段的利用面积 | 第21-22页 |
·优势杂交种杂优模式分析 | 第22-23页 |
·农艺性状的改良与变化 | 第23-28页 |
·生育进程 | 第23-24页 |
·植株形态 | 第24-25页 |
·穗部性状特征 | 第25-27页 |
·抗病性 | 第27页 |
·农艺性状综合分析 | 第27-28页 |
·玉米品种更换的增产效益 | 第28-29页 |
5 结论 | 第29-31页 |
·南阳市玉米品种利用的基本特征 | 第29页 |
·南阳市玉米品种来源与种质基础 | 第29页 |
·南阳市玉米品种更换的增产效益 | 第29页 |
·南阳市市玉米品种性状要求 | 第29-30页 |
·加强本地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 | 第30-31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31-33页 |
英文摘要 | 第33-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