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抑制煤炭氧化自燃性能的实验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9页 |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 | 第10-17页 |
·煤自燃学说的发展 | 第10-12页 |
·煤自燃性测试实验研究 | 第12-13页 |
·煤自燃的发展过程和条件 | 第13页 |
·煤层火灾防治技术 | 第13-17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7页 |
·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达到目标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2 二氧化碳防治煤层自燃火灾的机理 | 第19-24页 |
·二氧化碳煤层自燃火灾防治技术 | 第19-20页 |
·二氧化碳防治煤层自燃火灾的优势 | 第19页 |
·在实践中取得的成果 | 第19-20页 |
·二氧化碳理化性质 | 第20-21页 |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 第20-21页 |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 第21页 |
·二氧化碳抑制煤层自燃的机理及特点 | 第21-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3 煤自燃程序升温实验研究 | 第24-44页 |
·煤的自燃特性 | 第24-25页 |
·实验原理及实验方式的选择 | 第25-26页 |
·油浴程序升温实验台装置及结构 | 第26-31页 |
·油浴程序升温实验台主体 | 第26-27页 |
·温度控制装置及升温稳定性 | 第27-28页 |
·实验试管 | 第28-30页 |
·气路系统 | 第30-31页 |
·气体采集及分析系统 | 第31页 |
·实验流程和步骤 | 第31-32页 |
·煤样的采集与处理 | 第32-33页 |
·实验条件 | 第33-34页 |
·煤自燃特性测试实验结果 | 第34-37页 |
·氧气浓度 | 第34-35页 |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浓度 | 第35-36页 |
·甲烷浓度 | 第36-37页 |
·乙烷与乙烯 | 第37页 |
·煤自燃特性测试实验结果分析 | 第37-43页 |
·耗氧速率 | 第37-39页 |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产生率 | 第39-41页 |
·氧化放热强度 | 第41-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4 二氧化碳抑制煤炭氧化自燃的实验研究 | 第44-57页 |
·实验原理及装置 | 第44页 |
·实验条件 | 第44-45页 |
·二氧化碳抑制煤炭氧化自燃实验结果 | 第45-51页 |
·氧气浓度 | 第45-46页 |
·一氧化碳、甲烷浓度 | 第46-48页 |
·一氧化碳与氧气浓度比值 | 第48-50页 |
·一氧化碳浓度与温度比值 | 第50-51页 |
·二氧化碳抑制煤炭氧化自燃实验结果分析 | 第51-55页 |
·耗氧速率 | 第51-52页 |
·耗氧速率与温度比值 | 第52-53页 |
·一氧化碳产生率 | 第53-54页 |
·一氧化碳产生率与耗氧速率比值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5 二氧化碳火灾防治技术在亭南煤矿的应用 | 第57-64页 |
·工作面概况 | 第57页 |
·二氧化碳灌注系统装备及应用工艺 | 第57-59页 |
·系统及工艺构成 | 第57-58页 |
·系统主要技术参数 | 第58-59页 |
·二氧化碳释放口的位置 | 第59页 |
·二氧化碳灌注过程 | 第59-62页 |
·系统连接与测试 | 第59页 |
·灌注二氧化碳 | 第59-60页 |
·工作面采空区参数监测 | 第60-62页 |
·效果分析及结论 | 第62-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6 结论 | 第64-66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展望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附录 | 第69-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