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32页 |
·我国污水处理现状 | 第10-11页 |
·水中氮的来源及其危害 | 第11-12页 |
·氮污染的主要危害 | 第11-12页 |
·富营养化的表现 | 第12页 |
·生物脱氮工艺的发展 | 第12-20页 |
·Wuhrmann工艺 | 第13-14页 |
·Ludzack-Ettinger(MLE)工艺 | 第14页 |
·A/O工艺 | 第14-15页 |
·Bardenpho工艺 | 第15-16页 |
·A~2/O工艺 | 第16-17页 |
·UCT工艺 | 第17页 |
·CAST工艺 | 第17-18页 |
·SHARON,OLAND工艺 | 第18-19页 |
·BCFS工艺 | 第19-20页 |
·氧化沟工艺 | 第20-25页 |
·氧化沟的基本原理 | 第20页 |
·氧化沟的特点 | 第20-21页 |
·氧化沟的类型 | 第21-23页 |
·氧化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 第23-25页 |
·Carrousel氧化沟系统 | 第25-30页 |
·普通Carrousel氧化沟 | 第25-26页 |
·Carrousel 2000系统 | 第26页 |
·微孔曝气型Carrousel 2000系统 | 第26-28页 |
·Carrousel 3000系统 | 第28-30页 |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30-32页 |
·课题的提出 | 第30页 |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30-32页 |
2 生物脱氮机理 | 第32-43页 |
·脱氮机理 | 第32-35页 |
·氨化过程 | 第32-33页 |
·同化过程 | 第33页 |
·硝化过程 | 第33-35页 |
·反硝化过程 | 第35页 |
·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机理 | 第35-41页 |
·同步硝化反硝化理论 | 第35-38页 |
·同步硝化反硝化工艺的控制因素 | 第38-41页 |
·反硝化聚磷理论 | 第4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3 试验装置及方法 | 第43-55页 |
·试验流程 | 第43页 |
·试验模型及设备 | 第43-47页 |
·试验用水来源与水质 | 第47页 |
·厕所污水 | 第47页 |
·人工合成模拟生活废水 | 第47页 |
·试验控制参数及工况的确定 | 第47-53页 |
·需氧量与曝气系统控制 | 第48-50页 |
·污泥龄 | 第50-51页 |
·C/N比和碳源 | 第51页 |
·pH值的控制 | 第51-52页 |
·生物硝化和反硝化反应过程特性 | 第52-53页 |
·水质分析项目与测定方法 | 第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4 试验研究与分析 | 第55-74页 |
·Carrousel氧化沟试验 | 第55-60页 |
·Carrousel氧化沟工程特性 | 第55-56页 |
·Carrousel氧化沟试验装置改造 | 第56页 |
·Carrousel氧化沟试验启动 | 第56-59页 |
·Carrousel氧化沟试验稳定运行 | 第59-60页 |
·Carrousel氧化沟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60-71页 |
·水力停留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60-65页 |
·溶解氧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65-68页 |
·污泥龄对脱氮效果的影响 | 第68-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4页 |
5 氧化沟弯道水流的模拟与减少沉泥研究 | 第74-80页 |
·弯道水流基本特征 | 第74页 |
·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74-75页 |
·弯道沉泥数值模拟 | 第75-77页 |
·无导流墙氧化沟弯道流速分布 | 第75-77页 |
·设偏置导流墙氧化沟弯道流速分布 | 第77页 |
·弯道沉泥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77-79页 |
·无导流墙氧化沟与设偏置导流墙氧化沟在弯道处流速分析 | 第77-79页 |
·导流墙的偏置对弯道处流速影响分析 | 第79页 |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80-83页 |
·结论 | 第80-81页 |
·建议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9页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