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前言 | 第9-11页 |
一、朱光潜的生活道路与诗学理论的形成 | 第11-21页 |
(一) 国学渊源 | 第11-14页 |
(二) 西学浸润 | 第14-21页 |
二、朱光潜诗学理论的建构 | 第21-55页 |
(一) 诗学理论的研究方法 | 第21-27页 |
1、移花接木 | 第21-23页 |
2、中西互证 | 第23-24页 |
3、广参校、深体会 | 第24-25页 |
4、敢于质疑、批判综合 | 第25-27页 |
(二) 对诗学的整体观:诗为有音律的纯文学 | 第27-28页 |
(三) 诗学理论的逻辑起点 | 第28-34页 |
1、直觉是诗学理论的逻辑起点 | 第28-31页 |
2、表现是诗歌创作的重要环节 | 第31-34页 |
(四) 诗学理论的基本范畴 | 第34-51页 |
1、情趣 | 第34-36页 |
2、意象 | 第36-39页 |
3、诗境 | 第39-48页 |
4、韵律 | 第48-51页 |
(五) 对中国新诗发展道路的探索 | 第51-55页 |
三、朱光潜诗学理论的评价 | 第55-59页 |
(一) 朱光潜诗学理论的贡献 | 第55-57页 |
(二) 朱光潜诗学理论的不足 | 第57-59页 |
注释 | 第59-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