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综述部分 | 第9-21页 |
奶牛乳房炎研究进展 | 第9-21页 |
1 奶牛乳房炎造成的损失及危害 | 第9-10页 |
·奶牛乳房炎导致的损失 | 第9-10页 |
·奶牛乳房炎的危害 | 第10页 |
2 奶牛乳房炎的发病原因及规律 | 第10-12页 |
·发病原因 | 第10-11页 |
·发病规律 | 第11-12页 |
3 奶牛乳房炎的分类和症状 | 第12-13页 |
·亚临床型乳房炎 | 第12页 |
·临床型乳房炎 | 第12-13页 |
·慢性乳房炎 | 第13页 |
4 奶牛乳房炎的诊断方法 | 第13-14页 |
·临床型乳房炎诊断 | 第13页 |
·隐性乳房炎诊断 | 第13-14页 |
5 奶牛乳房炎的综合防治 | 第14-16页 |
·临床型乳房炎 | 第14页 |
·亚临床型乳房炎或隐性乳房炎 | 第14-15页 |
·预防措施 | 第15-16页 |
6 复方中草药对奶牛乳房炎的治疗 | 第16-21页 |
·奶牛乳房炎的中兽医病机理 | 第16页 |
·中草药治疗乳房炎的特点 | 第16页 |
·中药治疗乳房炎的作用机理 | 第16-18页 |
·防治乳房炎常用的中药 | 第18-19页 |
·复方中草药治疗乳房炎 | 第19-21页 |
正文 | 第21-44页 |
前言 | 第21-22页 |
第一部分 聊城地区临床型乳房炎发病率及影响因素的调查 | 第22-2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2-25页 |
3 讨论 | 第25-28页 |
第二部分 奶牛乳房炎病原菌分离、鉴定试验 | 第28-3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3页 |
·奶样 | 第28页 |
·培养基及试剂 | 第28-29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9页 |
·试验方法 | 第29-33页 |
2 试验结果 | 第33-36页 |
·奶样培养物染色结果 | 第33页 |
·分离菌的鉴定培养及形态学观察 | 第33-35页 |
·分离菌的生化鉴定 | 第35-36页 |
3 讨论 | 第36-37页 |
第三部分 奶牛乳房炎病原菌分离菌药敏试验 | 第37-4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39页 |
·病原菌 | 第37页 |
·培养基及试剂 | 第37页 |
·药物 | 第37-38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38页 |
·中药有效成分提取 | 第38页 |
·中药药敏片的制备 | 第38页 |
·复方中草药药敏试验 | 第38页 |
·抗生素药敏试验 | 第38-39页 |
2 试验结果 | 第39-42页 |
·复方中草药药敏试验结果 | 第39-41页 |
·抗生素药敏试验结果 | 第41-42页 |
3 讨论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论文发表情况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