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宣城扬子鳄湖景区景观AVC规划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快速城市化现状 | 第12-13页 |
·宣城扬子鳄湖景区概况 | 第13页 |
·规划实践的困惑 | 第13页 |
·理论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15-18页 |
·理论研究 | 第15-16页 |
·应用研究 | 第16页 |
·研究框架 | 第16-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多学科介入 | 第18页 |
·系统分析法 | 第18页 |
·历史研究法 | 第18页 |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第18-20页 |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 第20-36页 |
·研究对象的概念与界定 | 第20-21页 |
·城市化 | 第20页 |
·快速城市化地区 | 第20-21页 |
·城市边缘带 | 第21页 |
·城市边缘带研究 | 第21-27页 |
·城市边缘带的界定 | 第22页 |
·城市边缘带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城市边缘带的内在机制 | 第24-25页 |
·城市边缘带的对外联系 | 第25-26页 |
·城市边缘带的发展时序性 | 第26页 |
·城市边缘带与景观规划设计 | 第26-27页 |
·AVC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27-32页 |
·AVC三力评价的量化模型 | 第28-29页 |
·AVC理论的评价体系 | 第29-30页 |
·AVC理论的组织方法 | 第30-31页 |
·AVC理论的研究对象的拓展 | 第31-32页 |
·基础理论与相关方法 | 第32-34页 |
·旅游规划三元论 | 第32页 |
·系统论 | 第32-33页 |
·景观生态学 | 第33-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3章 宣城扬子鳄湖景区景观 AVC评价体系 | 第36-74页 |
·AVC综合评价的意义与一般方法 | 第36-37页 |
·AVC综合评价的意义 | 第36页 |
·AVC综合评价的一般方法 | 第36-37页 |
·宣城扬子鳄湖景区概况 | 第37-42页 |
·区域位置及规划范围 | 第37-38页 |
·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 | 第38-39页 |
·城市建设背景 | 第39页 |
·社会经济背景 | 第39-40页 |
·文化脉络背景 | 第40-41页 |
·旅游发展背景 | 第41页 |
·上位规划背景 | 第41-42页 |
·AVC综合评价模型 | 第42-47页 |
·宣城扬子鳄湖景区与AVC理论 | 第42-43页 |
·AVC内部结构分析 | 第43-45页 |
·综合评价模型 | 第45-47页 |
·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47-52页 |
·评价指标确定的原则 | 第47页 |
·吸引力评价指标 | 第47-48页 |
·生命力评价指标 | 第48-50页 |
·承载力评价指标 | 第50-52页 |
·宣城扬子鳄湖景区现状 | 第52-56页 |
·地形地貌现状 | 第52-53页 |
·水系现状 | 第53页 |
·土地利用现状 | 第53-54页 |
·交通现状 | 第54-55页 |
·动植物资源 | 第55页 |
·景观视线分析 | 第55-56页 |
·综合评价及相关分析 | 第56-74页 |
·资料及数据来源 | 第56页 |
·确定权重 | 第56-59页 |
·综合评价 | 第59-69页 |
·指标相关度分析 | 第69-71页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71-72页 |
·局限性分析 | 第72-74页 |
第4章 宣城扬子鳄湖景区景观 AVC组织方法 | 第74-112页 |
·AVC组织内在机制 | 第74-80页 |
·AVC组织的主体 | 第75-76页 |
·AVC组织的客体 | 第76-77页 |
·AVC组织框架 | 第77-80页 |
·AVC组织的规划操作系统 | 第80-94页 |
·概述 | 第80页 |
·规划操作过程 | 第80-86页 |
·规划的反馈循环 | 第86-87页 |
·AVC三力的提升 | 第87-92页 |
·AVC三力的平衡 | 第92-94页 |
·宣城扬子鳄湖景区的AVC规划组织 | 第94-107页 |
·AVC三力平衡 | 第94-99页 |
·AVC三力提升 | 第99-107页 |
·AVC组织的管理调控系统 | 第107-110页 |
·国内外管理调控的经验 | 第107-108页 |
·健全管理机构 | 第108-109页 |
·完善法制制度 | 第109页 |
·借助市场手段 | 第109页 |
·推动公众参与 | 第109-110页 |
·实施监测调控 | 第110页 |
·本章小结 | 第110-112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2-114页 |
·总结 | 第112页 |
·研究前景 | 第112-114页 |
致谢 | 第114-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0页 |
附录 A 图示索引 | 第120-122页 |
附录 B 表格索引 | 第122-124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