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8页 |
中文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导言 | 第10-18页 |
一、选题价值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1-15页 |
三﹑研究方法、假设及资料来源 | 第15-18页 |
第一章 中等国家参与国际事务的路径选择 | 第18-28页 |
第一节 中等国家的概念与界定 | 第18-23页 |
一、中等国家概念梳理 | 第18-21页 |
二、中等国家再界定 | 第21-23页 |
第二节 中等国家的国际角色定位 | 第23-24页 |
一、中等国家的双重国际角色 | 第23-24页 |
二、正确理解中等国家的国际角色 | 第24页 |
第三节 中等国家参与国际事务的路径选择 | 第24-27页 |
一、温和外交路径 | 第25页 |
二、多边机制路径 | 第25-26页 |
三、技术联盟路径 | 第26-27页 |
小结 | 第27-28页 |
第二章 加拿大的中等国家身份考释 | 第28-39页 |
第一节 加拿大中等国家身份的争论及确立 | 第28-31页 |
一、关于加拿大国家身份的争论 | 第28页 |
二、加拿大国家身份的最终确立 | 第28-31页 |
第二节 加拿大国际角色的定位与抉择 | 第31-34页 |
一、“温和”与“顺从”的追随者角色 | 第31-32页 |
二、“广泛性国际主义”领导者角色 | 第32-33页 |
三、“中间人”角色 | 第33-34页 |
第三节 加拿大参与国际事务的路径选择与实践 | 第34-37页 |
一、“外交协调”路径 | 第34-35页 |
二、“皮尔逊主义” | 第35-36页 |
三、“权威领域”联盟路径 | 第36-37页 |
小结 | 第37-39页 |
第三章 加拿大国际行为案例研究 | 第39-52页 |
第一节 案例一苏伊士运河危机 | 第39-42页 |
一、皮尔逊“联合国磋商” | 第39-40页 |
二、皮尔逊与联合国维和部队的建立 | 第40-42页 |
三、联合国紧急部队的“隔离停火”与“危机”的解决 | 第42页 |
第二节 案例二越南战争 | 第42-50页 |
一、实施斡旋的原因:推力与拉力 | 第42-44页 |
二、第一次斡旋:“木偶”使命(1964-1965) | 第44-46页 |
三、第二次斡旋:“架桥行动”(1966) | 第46-50页 |
小结 | 第50-52页 |
第四章 对加拿大两次国际行为案例的反思 | 第52-63页 |
第一节对苏伊士运河危机成功调解的分析 | 第52-54页 |
一、跟随者前提下的领导者 | 第52页 |
二、多边机制路径的效用 | 第52-53页 |
三、皮尔逊本人的能力 | 第53页 |
四、有利的国际环境 | 第53-54页 |
第二节 对越战斡旋失败的反思 | 第54-58页 |
一、领导者和跟从者抉择的困境 | 第54-55页 |
二、两种路径选择的无效 | 第55-56页 |
三、斡旋技术层次的失误 | 第56-57页 |
四、“多米诺骨牌理论”与三大国的权力之争 | 第57-58页 |
第三节中等国家国际行为的困境及其可能出路 | 第58-61页 |
一、中等国家国际行为的困境 | 第58-60页 |
二、困境的可能出路 | 第60-61页 |
小结 | 第61-63页 |
结束语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