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概述 | 第9-12页 |
| ·IPTV的历史与发展 | 第9-10页 |
| ·IPTV提供的业务 | 第10-12页 |
| ·流媒体服务类 | 第10-11页 |
| ·通信服务类 | 第11页 |
| ·游戏服务类 | 第11页 |
| ·信息服务类 | 第11-12页 |
| 第二章 IPTV的系统和关键技术 | 第12-36页 |
| ·IPTV系统 | 第12-14页 |
| ·运营支撑层 | 第13页 |
| ·业务内容层 | 第13-14页 |
| ·网络承载层 | 第14页 |
| ·IPTV承载的相关技术 | 第14-34页 |
| ·流媒体传输 | 第14-19页 |
| ·内容分发系统CDN | 第19-23页 |
| ·QoS技术 | 第23-30页 |
| ·组播技术 | 第30-34页 |
| ·IPTV的技术缺陷 | 第34-36页 |
| 第三章 安徽电信IPTV承载网组网方案 | 第36-53页 |
| ·安徽电信宽带IP城域网简单介绍 | 第36-44页 |
| ·安徽电信宽带IP城域网情况 | 第36-38页 |
| ·安徽电信IPTV承载网络方案的选择和实现 | 第38-44页 |
| ·骨干承载层方案选择 | 第38-39页 |
| ·汇聚层网络方案 | 第39-41页 |
| ·接入层网络方案 | 第41-44页 |
| ·安徽电信IPTV组网及业务介绍 | 第44-53页 |
| ·网络节点部署和带宽规划 | 第44-46页 |
| ·CMS和EMS的网络拓扑 | 第46-47页 |
| ·系统相关的存储及带宽计算 | 第47-48页 |
| ·网络各阶段报文格式和协议开销计算 | 第48-49页 |
| ·"烟e通"介绍 | 第49-53页 |
| 第四章 IPTV支撑网络分析及改造方案 | 第53-74页 |
| ·支撑网络要求 | 第53-54页 |
| ·支撑网络改造建议 | 第54-56页 |
| ·业务开放原则 | 第54-55页 |
| ·节目源(组播源)接入侧节点 | 第55-56页 |
| ·组播路由选择 | 第55页 |
| ·接入侧节点对带宽的需求 | 第55页 |
| ·QoS实施方案 | 第55-56页 |
| ·对接入侧节点设备的要求 | 第56页 |
| ·核心汇聚层 | 第56-57页 |
| ·业务控制点(BRAS)和接入层(DSLAM/L2) | 第57-64页 |
| ·组播路由选择 | 第57页 |
| ·组播控制点和组播复制点选择 | 第57-61页 |
| ·BRAS作为组播控制点和复制点 | 第57-59页 |
| ·BRAS作为组播控制点、DSLAM/L2作为组播复制点 | 第59-60页 |
| ·DSLAM/L2作为组播控制点和复制点 | 第60-61页 |
| ·相关存储和带宽计算 | 第61页 |
| ·带宽需求 | 第61-62页 |
| ·组播安全控制 | 第62-63页 |
| ·BRAS到接入层设备的QoS实施方案 | 第63页 |
| ·用户端机顶盒(STB) | 第63-64页 |
| ·IPTV图像质量的影响因素 | 第64-67页 |
| ·IP网络的运行指标对IPTV图像质量的影响 | 第64-65页 |
| ·IP网络接入设备带宽对IPTV图像质量的影响 | 第65-67页 |
| ·城域网络现状基本保持不变的实施方案建议 | 第67-71页 |
| ·DSLAM直联BAS及通过二层以太网络汇聚再接入BAS | 第67-69页 |
| ·通过ATM网络汇聚接入BAS | 第69-70页 |
| ·DSLAM级联情况 | 第70-71页 |
| ·STB的认证方式:PPPoE与DHCP的选择 | 第71-74页 |
| ·PPPoE | 第71-72页 |
| ·DHCP接入认证方式 | 第72-74页 |
| 第五章 承载网网络测试 | 第74-83页 |
| ·端到端测试 | 第74-76页 |
| ·骨干网测试 | 第76-79页 |
| ·机顶盒测试 | 第79-80页 |
| ·双业务测试 | 第80-83页 |
| 第六章 IPTV扩展应用 | 第83-88页 |
| ·IP承载网部分方案 | 第83-85页 |
| ·具体实现方案 | 第85-87页 |
| ·局端部署 | 第85页 |
| ·数据配置 | 第85-86页 |
| ·用户端部署 | 第86-87页 |
| ·小结 | 第87-88页 |
| 参考文献 | 第88-90页 |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