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页 |
|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理论与方法 | 第12-13页 |
|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2-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 ·"农家乐"旅游的名称和概念 | 第13-17页 |
| ·"农家乐"旅游的一般定义 | 第13-14页 |
| ·"农家乐"旅游名称解析 | 第14-15页 |
| ·"农家乐"旅游相关概念辨析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国内"农家乐"旅游发展综述 | 第17-31页 |
| ·"农家乐"旅游的产生的背景 | 第17页 |
| ·"农家乐"旅游的起源 | 第17-19页 |
| ·国内"农家乐"旅游的发源地 | 第17-18页 |
| ·成都"农家乐"旅游的兴起 | 第18页 |
| ·"农家乐"旅游在国内的兴起原因 | 第18-19页 |
| ·国内"农家乐"旅游发展总体状况 | 第19页 |
| ·"农家乐"旅游的特点 | 第19-21页 |
| ·乡土特征鲜明 | 第19-20页 |
| ·平民性明显 | 第20页 |
| ·原生美突出 | 第20页 |
| ·参与体验性强 | 第20页 |
| ·消费价格较低 | 第20-21页 |
| ·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 | 第21页 |
| ·"农家乐"旅游的作用 | 第21-22页 |
| ·"农家乐"旅游在农业休闲旅游中的地位 | 第21页 |
| ·"农家乐"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 | 第21-22页 |
| ·"农家乐"旅游的类型划分 | 第22-23页 |
| ·根据产品类型进行划分 | 第22-23页 |
| ·根据区域位置进行划分 | 第23页 |
| ·"农家乐"旅游的经营模式 | 第23-24页 |
| ·"农家乐"旅游的演变原因分析 | 第24-31页 |
| ·部分"农家乐"旅游项目的衰落原因 | 第24-26页 |
| ·"农家乐"旅游的发展趋势 | 第26-31页 |
| 第三章 "农家乐"旅游形成和影响条件分析 | 第31-49页 |
| ·旅游影响因子对"农家乐"旅游的作用 | 第31-40页 |
| ·旅游影响因子体系 | 第31-34页 |
| ·基于旅游影响因子的"农家乐"旅游开展要素分析 | 第34-40页 |
| ·"农家乐"旅游生成和发展的核心要素 | 第40-49页 |
| ·旅游流对"农家乐"旅游的决定性作用 | 第40-41页 |
| ·"农家乐"旅游生成机制 | 第41-45页 |
| ·"农家乐"旅游的发展机制 | 第45-49页 |
| 第四章 江苏"农家乐"旅游发展概况和优劣势分析 | 第49-67页 |
| ·江苏旅游业概况 | 第49-50页 |
| ·江苏农业旅游概况 | 第50-51页 |
| ·江苏"农家乐"旅游概况 | 第51-57页 |
| ·江苏乡村旅游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 第51页 |
| ·江苏"农家乐"旅游专业村概况 | 第51-57页 |
| ·江苏"农家乐"旅游发展的影响要素分析—与四川、浙江两省比较 | 第57-63页 |
| ·"农家乐"旅游的发展总体情况比较 | 第57-58页 |
| ·区位和交通条件比较 | 第58-59页 |
| ·客源市场条件比较 | 第59-60页 |
| ·旅游资源比较 | 第60-61页 |
| ·社会影响因素比较 | 第61-63页 |
| ·江苏"农家乐"旅游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分析 | 第63-64页 |
| ·优势分析 | 第63页 |
| ·劣势分析 | 第63-64页 |
| ·江苏"农家乐"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 第64-67页 |
| ·机遇 | 第64页 |
| ·挑战 | 第64-67页 |
| 第五章 江苏省"农家乐"旅游的规划与发展对策 | 第67-93页 |
|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 第67页 |
| ·指导思想 | 第67页 |
| ·发展目标 | 第67页 |
| ·开发原则 | 第67-68页 |
| ·以农业生产活动为基础的原则 | 第67-68页 |
| ·因地制宜,突出个性和特色的原则 | 第68页 |
| ·循序渐进的原则 | 第68页 |
| ·与新农村建设及农业和旅游业总体布局相结合的原则 | 第68页 |
| ·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 第68页 |
| ·规划依据 | 第68-80页 |
| ·相关领域的省级区域规划 | 第68-69页 |
| ·各地市旅游流分布差异 | 第69-70页 |
| ·经济和农业产业发展水平 | 第70-72页 |
| ·区位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 | 第72-73页 |
| ·人口规模 | 第73-74页 |
| ·旅游业发展空间差异 | 第74-75页 |
| ·乡村风貌的差异性 | 第75-79页 |
| ·风景资源分布的空间差异 | 第79-80页 |
| ·江苏省"农家乐"旅游区域划分 | 第80-83页 |
| ·不同区域"农家乐"旅游发展对策 | 第83-85页 |
| ·以南北分区为依据,确定发展方向 | 第83-84页 |
| ·根据游客的差异性和自身风貌,确定发展模式和核心产品 | 第84-85页 |
| ·江南水乡—丘陵"农家乐"旅游发展模式分析 | 第85-93页 |
| ·以苏州旺山"农家乐"专业村为例 | 第85-89页 |
| ·以昆山锦溪联湖"农家乐"专业村为例 | 第89-93页 |
| 第六章 结论和创新点 | 第93-95页 |
| ·主要结论 | 第93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93-95页 |
| 参考文献 | 第95-99页 |
| 致谢 | 第99-101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