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部分 我国减刑制度的基本内容 | 第10-18页 |
一、我国现行有关减刑的法律规定 | 第10页 |
二、减刑的概念及其适用的范围 | 第10-11页 |
三、减刑的条件 | 第11-15页 |
(一) 实质性条件 | 第11-13页 |
(二) 限制性条件 | 第13-15页 |
四、减刑的程序 | 第15-18页 |
(一) 提请程序 | 第15-16页 |
(二) 裁量程序 | 第16-17页 |
(三) 监督程序 | 第17-18页 |
第二部分 减刑制度的理论探讨 | 第18-25页 |
一、减刑的性质与减刑权归属 | 第18-21页 |
(一) 减刑的性质 | 第18页 |
(二) 减刑权的性质 | 第18-19页 |
(三) 减刑权的归属 | 第19-21页 |
二、减刑制度建立的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一) 报应主义刑罚观 | 第21-22页 |
(二) 功利主义目的观 | 第22页 |
(三) 报应与功利的统一 | 第22-24页 |
(四) 人权观 | 第24-25页 |
第三部分 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完善减刑制度的设想 | 第25-37页 |
一、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第25-30页 |
(一) 对长刑期和短刑期罪犯的减刑政策不一,公平缺失 | 第26-29页 |
(二) 计分考核不统一,以计分为基础量化的减刑就有所不同 | 第29-30页 |
(三) 减刑比例设定有弊端 | 第30页 |
二、完善我国减刑制度的设想 | 第30-37页 |
(一) 提高减刑制度的法律地位,规范全国执法工作 | 第31页 |
(二) 构建更具科学性、规范性的罪犯考核体系,为减刑打好基础 | 第31-32页 |
(三) 赋予罪犯在减刑程序中的各项权利,完善减刑程序 | 第32-33页 |
(四) 增设减刑考验期和减刑撤销制度,保证减刑质量 | 第33-34页 |
(五) 人民法院成立专门的减刑审判机构,推行减刑听证制度 | 第34-35页 |
(六) 加强检察院对减刑工作的监督 | 第35-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后记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