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SUMMARY | 第3-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19页 |
·陇东野生紫花苜蓿简介 | 第9-10页 |
·苜蓿的起源以及在我国的分布 | 第9页 |
·野生苜蓿的研究 | 第9-10页 |
·陇东野生紫花苜蓿的分布及生物学特性 | 第10页 |
·草地植物根系类型划分原则 | 第10-11页 |
·根蘖型的划分原则 | 第10-11页 |
·根茎型的划分原则 | 第11页 |
·植物显微技术 | 第11-13页 |
·传统的植物显微技术 | 第11-12页 |
·现代植物显微技术 | 第12-13页 |
·显微显影技术 | 第13页 |
·同工酶 | 第13-16页 |
·同工酶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 第13-14页 |
·同工酶电泳技术的原理 | 第14-15页 |
·同工酶电泳技术在苜蓿研究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核型分析 | 第16-18页 |
·染色体核型分析的产生与发展 | 第16页 |
·核型制片的方法 | 第16-17页 |
·核型分析方法 | 第17页 |
·核型分析在苜蓿研究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页 |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二章 陇东野生紫花苜蓿地下结构的解剖观察 | 第19-2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9-21页 |
·供试材料 | 第19页 |
·试验仪器 | 第19页 |
·常用试剂配方 | 第19-20页 |
·试验方法 | 第20-2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1-25页 |
·根茎混杂部位解剖特性 | 第21-22页 |
·地下水平横走结构的解剖特性 | 第22-24页 |
·地下分蘖芽解剖特性 | 第24-25页 |
·讨论 | 第25-26页 |
·根茎混杂部位结构特征的讨论 | 第25页 |
·地下水平横走结构的解剖结构讨论 | 第25-26页 |
·地下结构的形态学比较 | 第26页 |
·地下分蘖芽解剖结构的比较 | 第26页 |
·地下水平横走结构末端生芽特征的比较 | 第26页 |
·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陇东野生紫花苜蓿过氧化物同工酶(POD)酶谱分析 | 第27-4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7-31页 |
·供试材料 | 第27-28页 |
·试验仪器 | 第28页 |
·主要药剂 | 第28页 |
·试验方法 | 第28-29页 |
·凝胶的制备 | 第29-3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1-39页 |
·电泳照片 | 第31页 |
·POD 同工酶酶谱模式图 | 第31-33页 |
·POD 酶带在各区的迁移特征 | 第33-35页 |
·聚类分析 | 第35-39页 |
·讨论 | 第39-41页 |
·同工酶酶的选择 | 第39页 |
·酶谱特征的讨论 | 第39-40页 |
·两种聚类方法的讨论 | 第40-41页 |
·聚类材料的讨论 | 第41页 |
·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陇东野生紫花苜蓿的核型分析 | 第42-6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2-45页 |
·供试材料 | 第42页 |
·试验仪器 | 第42页 |
·主要试剂配方(王金发等, 2004; 陈志南, 2005) | 第42-43页 |
·试验方法(李懋学等, 1996; 卢龙斗等, 1996) | 第43页 |
·核型分析 | 第43-45页 |
·结果分析 | 第45-57页 |
·肇东苜蓿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 第45-46页 |
·皇后2000 苜蓿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 第46页 |
·新疆大叶苜蓿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 第46页 |
·陇东栽培苜蓿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 第46-47页 |
·陇东野生紫花苜蓿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 第47页 |
·Pick8925 苜蓿染色体核型分析 | 第47-48页 |
·阿尔岗金苜蓿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 第48-57页 |
·讨论 | 第57-59页 |
·核型参数的讨论 | 第57-58页 |
·试验方法的讨论 | 第58-59页 |
·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全文讨论与结论 | 第60-62页 |
·全文讨论 | 第60-61页 |
·全文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作者简介 | 第68-69页 |
导师简介 | 第69-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