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化学电源、电池、燃料电池论文--燃料电池论文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阻醇质子交换膜制备、表征及其质子/甲醇传输机理研究

摘要第1-13页
Abstract第13-1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48页
 1-1 全氟磺酸质子交换膜概述第17-22页
  1-1.1 全氟磺酸质子交换膜的结构特点第17-19页
  1-1.2 全氟磺酸质子交换膜中的质子传递机理第19-20页
  1-1.3 全氟磺酸质子交换膜的甲醇渗透机理第20-21页
  1-1.4 全氟磺酸质子交换膜的质子选择性第21-22页
 1-2 全氟磺酸质子交换膜的改进第22-34页
  1-2.1 全氟磺酸高分子与无机物复合质子交换膜第22-28页
  1-2.2 全氟磺酸高分子与有机物复合质子交换膜第28-33页
  1-2.3 全氟磺酸高分子复合膜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小结第33-34页
 1-3 非全氟质子交换膜体系的研究概况第34-40页
  1-3.1 部分氟化型质子交换膜第34-37页
  1-3.2 无氟(碳氢聚合物)型质子交换膜第37-40页
  1-3.3 非全氟质子交换膜体系研究概况小结第40页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48页
第二章 实验与仪器方法第48-66页
 2-1 主要化学试剂第48-49页
 2-2 质子交换膜的制备第49-52页
  2-2.1 Nafion117膜的预处理第49页
  2-2.2 Nafion/有机硅氧化物复合膜的制备第49-50页
  2-2.3 有机硅烷偶联剂水解产物的制备第50页
  2-2.4 Nafion/半互贯穿网络型(semi-IPN)Nafion/交联PVP复合膜的制备第50-51页
  2-2.5 互贯穿网络型(IPN)聚偏氟乙烯(PVDF)/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聚合物质子交换膜第51-52页
 2-3 质子交换膜的表征方法和技术第52-64页
  2-3.1 质子交换膜甲醇渗透率的测定第52-53页
  2-3.2 质子交换膜质子电导率的测定第53-54页
  2-3.3 质子交换膜表面形貌表征—扫描电子显微技术(SEM) [6]第54-55页
  2-3.4 质子交换膜化学结构组成表征—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FTIR)[9]第55-56页
  2-3.5 质子交换膜晶相结构表征—广角X射线粉末晶体衍射技术(WAXRD)第56-57页
  2-3.6 质子交换膜的热稳定性分析—热分析技术[12,13]第57-58页
  2-3.7 质子交换膜的热分解产物测定—热重分析—质谱联用技术(TG-MS)第58-60页
  2-3.8 固体核磁共振谱技术(solid-state NMR)第60-64页
 2-4 电池测试第64-65页
  2-4.1 膜电极(MEA)的组装第64页
  2-4.2 单电池测试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66页
第三章 硅氧化物表面不同基团调控复合质子交换膜性能研究第66-91页
 3-1 引言第66-67页
 3-2 计时电流法测定甲醇溶液浓度的可行性第67-69页
 3-3 Nafion/有机硅氧化物复合膜的制备及甲醇渗透率,质子电导率的测定第69-73页
 3-4 Nafion/有机硅氧化物复合膜的组成及结构分析第73-86页
  3-4.1 Nafion/有机硅氧化物复合膜的表面形貌第73-77页
  3-4.2 Nafion117膜及复合膜的表面漫反射红外光谱第77-78页
  3-4.3 Nafion117膜及复合膜的广角XRD衍射谱第78-81页
  3-4.4 Nafion117膜及各复合膜的TGA、TG-MS分析结果第81-85页
  3-4.5 SILCPM4及4#SCA水解产物的~(15)N CPMAS固体核磁共振谱第85-86页
 3-5 Nafion/有机硅氧化物复合膜的电池性能测试第86-87页
 3-6 本章小结第87-88页
 参考文献第88-91页
第四章半互贯穿网络型Nafion/PVP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第91-119页
 4-1 引言第91-93页
 4-2 气相色谱法测定甲醇溶液浓度第93-94页
 4-3 互贯穿聚合物网络(IPN)体系中聚合物组分的选择第94-95页
 4-4 半互贯穿聚合物网络(semi-IPN)型Nafion/交联PVP复合膜的组成及结构分析第95-104页
  4-4.1 semi-IPN型Nafion/交联PVP复合膜的表面形貌第95-97页
  4-4.2 semi-IPN型Nafion/交联PVP复合膜的表面漫反射红外光谱(DRFTIR)第97页
  4-4.3 semi-IPN型Nafion/交联PVP复合膜的广角XRD谱及其结晶度第97-100页
  4-4.4 semi-IPN型Nafion/交联PVP复合膜的TG及TG-MS实验结果分析第100-104页
 4-5 半互贯穿聚合物网络型Nafion/交联PVP复合膜的性能分析第104-108页
  4-5.1 semi-IPN型Nafion/交联PVP复合膜的水携带量及溶胀性能测试第104-106页
  4-5.2 semi-IPN型Nafion/交联PVP复合膜的甲醇渗透率及质子电导率第106-108页
 4-6 semi-IPN型Nafion/交联PVP复合膜的固体核磁共振表征结果第108-116页
  4-6.1 semi-IPN型Nafion/交联PVP复合膜的1H MAS固体核磁共振谱第108-112页
  4-6.2 semi-IPN型Nafion/交联PVP复合膜的~1H自旋—晶格弛豫时间~HT_1的测定以及质子运动活化能Ea的数学拟合求定第112-116页
 4-7 本章小结第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19页
第五章 聚偏氟乙烯/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复合质子交换膜制备及性能的探索研究第119-148页
 5-1 引言第119页
 5-2 替代膜体系聚合物组分的选择第119-121页
  5-2.1 互贯穿网络型(IPN)聚乙烯吡咯烷酮(PVP)/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聚合物质子交换膜第119-120页
  5-2.2 IPN型聚偏氟乙烯(PVDF)/AMPS聚合物质子交换膜第120-121页
 5-3 IPN型PVDF/AMPS质子交换膜制备条件的优化第121-128页
  5-3.1 合适溶剂的选择第121-122页
  5-3.2 搅拌方式的选择第122-124页
  5-3.3 AMPS的预聚合第124-125页
  5-3.4 交联程度的优化第125-128页
 5-4 IPN型PVDF/AMPS质子交换膜的制备及性能优化第128-141页
  5-4.1 交联剂种类及用量的优化第128-134页
  5-4.2 对PVDF的热处理交联第134-139页
  5-4.3 其它制备条件对膜性能的影响第139-141页
 5-5 IPN型PVDF/AMPS质子交换膜表面形貌及热稳定性分析第141-144页
  5-5.1 IPN型PVDF/AMPS质子交换膜的表面形貌第141-143页
  5-5.2 IPN型PVDF/AMPS质子交换膜的TG曲线第143-144页
 5-6 PVDF/AMPS (NMBA)型质子交换膜表面改性的初步研究第144-145页
 5-7 本章小结第145-146页
 参考文献第146-148页
第六章 论文的总结与展望第148-15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及所获专利第150-151页
致谢第151页

论文共1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燃料电池用阴离子交换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下一篇:聚乙烯醇/硅有机—无机杂化渗透蒸发脱水膜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