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一、绪言 | 第11-24页 |
(一) 选题的意义 | 第11-14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2. 实践意义 | 第12-14页 |
(二) 研究综述 | 第14-20页 |
1. “党政关系”概念界定 | 第14页 |
2. 我国党政关系的现状 | 第14-16页 |
3. 党政关系的建构模式探索 | 第16-20页 |
(三) 党政关系的实质与根源 | 第20-22页 |
1. 党政关系的实质 | 第20-21页 |
2. 党政关系问题的根源 | 第21-22页 |
(四) 研究方法与分析框架 | 第22-24页 |
1. 文章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22页 |
2. 本文的分析框架 | 第22-24页 |
二、中共执政后我国党政关系的演变及其趋势 | 第24-31页 |
(一) 中共执政后我国党政关系的发展历程 | 第24-25页 |
(二) 中共执政后我国党政关发展存在的基本问题 | 第25-28页 |
1. 学界对于党政关系存在的问题的已有研究 | 第26页 |
2. 党际合作程序化建设不健全 | 第26-27页 |
3. 执政党权力的运行和监督缺乏有效的制度结构和制度安排 | 第27-28页 |
(三) 中共执政后我国党政关系发展的基本趋势 | 第28-31页 |
1. 微观管理向宏观领导发展 | 第28页 |
2. 权限模糊向职权法定发展 | 第28-29页 |
3. 党政关系制度改革的目标取向 | 第29-31页 |
三、前车之鉴—苏联模式对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警示 | 第31-35页 |
(一) 苏共的历史错误和教训 | 第31-33页 |
(二) 苏共的错误路线给我们留下的思考 | 第33-35页 |
四、权力监督法制化对于发展和完善我国党政关系的作用 | 第35-47页 |
(一) 我国政党立法的必要性 | 第35-37页 |
1. 政党立法 | 第35页 |
2. 政党立法的必要性 | 第35-37页 |
3. 政党立法中的民主党派 | 第37页 |
(二) 现有的制度安排及其绩效 | 第37-42页 |
1. 政党制度 | 第37-39页 |
2. 党际关系 | 第39-40页 |
3. 干部人事制度 | 第40-42页 |
(三) 权力监督法制化 | 第42-47页 |
1. 多党合作模式在现有体制安排下的局限,荣辱与共,但超同、服从、丧失代表性、基本上不起监督作用等 | 第42-43页 |
2. 权力监督法制化对于发展和完善我国党政关系的作用 | 第43-45页 |
3. 民主宪政是发展和完善我国党政关系的根本出路 | 第45-47页 |
结束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