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一、期待可能性理论概述 | 第13-15页 |
二、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基础 | 第15-26页 |
(一)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人性基础——亲情之爱与自卫思想 | 第15-16页 |
1. 情之爱的容隐思想 | 第15-16页 |
2. 利益冲突时而迫不得已的自卫思想 | 第16页 |
(二)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责任论基础——规范责任论的兴起 | 第16-21页 |
1. 规范责任论的历史发展 | 第16-20页 |
2. 规范责任论中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功能 | 第20-21页 |
(三)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哲学基础——“拟制”的意志自由 | 第21-26页 |
1. 关于意志自由的争论 | 第21-24页 |
2. 本文的见解——在刑法学中对意志自由与否的界定 | 第24-26页 |
三、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地位 | 第26-47页 |
(一) 关于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地位的学说综述 | 第26-33页 |
1. 期待可行性理论在德日刑法理论体系中地位的争论 | 第26-28页 |
2. 期待可能性理论在我国刑法理论体系中地位的观点及其评判 | 第28-33页 |
(二) 解决期待可能性理论地位问题的前提—对该理论的正本清源 | 第33-41页 |
1. 关于期待可能性理论本质的探讨——可谅解的动机 | 第33-35页 |
2. 我国现行刑法典中体现期待可能性思想的条文 | 第35-38页 |
3. 刑法条文与刑法理论的冲突——犯罪构成理论中期待可能性的缺失 | 第38-41页 |
(三) 本文的见解 | 第41-47页 |
1. 感性的判断——求助于犯罪概念中“但书” | 第41-44页 |
2. 理性的推演—回归刑事责任 | 第44-45页 |
3. 余论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