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5页 |
图片索引 | 第15-19页 |
表格索引 | 第19-2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20-43页 |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第20-22页 |
·学术背景:侨乡史是近代城市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 | 第20-21页 |
·现实背景:文化发展成为新时代的主题 | 第21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21-22页 |
·关于侨乡研究的相关综述与评价 | 第22-31页 |
·华侨史学有关侨乡的研究 | 第22-27页 |
·建筑与城市史学有关侨乡的研究 | 第27-29页 |
·对于现有侨乡研究的评价 | 第29-31页 |
·概念的定义 | 第31-35页 |
·华侨 | 第31-33页 |
·侨乡 | 第33-35页 |
·研究范围 | 第35-38页 |
·时间范围 | 第35-36页 |
·空间范围 | 第36-38页 |
·研究内容、框架与方法 | 第38-40页 |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38-40页 |
·研究方法 | 第40页 |
·研究意义 | 第40-43页 |
·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 | 第40-41页 |
·丰富与完善建筑与城市史的理论研究 | 第41页 |
·有利于探索新时代侨乡所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 第41-43页 |
第2章 华侨与侨乡建设的关系 | 第43-85页 |
·华侨与侨乡的形成与特征 | 第43-53页 |
·华侨形成的历史背景 | 第43-48页 |
·侨乡的形成与阶段发展 | 第48-49页 |
·侨乡的类型与特征 | 第49-53页 |
·华侨参与侨乡建设的历史条件 | 第53-61页 |
·政治方面:国内外华侨政策的转变 | 第53-55页 |
·经济方面: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 | 第55-56页 |
·社会方面:近代市政改革的机遇与社会治安的挑战 | 第56-59页 |
·文化方面:华侨的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的转变 | 第59-61页 |
·华侨对侨乡建设作用的类型与特征 | 第61-78页 |
·华侨参与侨乡建设的空间关联性表现 | 第61-64页 |
·华侨的双重作用:经济作用与文化作用 | 第64-66页 |
·经济作用的类型、特征与差异 | 第66-74页 |
·文化作用的类型与特征 | 第74-77页 |
·经济作用与文化作用的相互关系 | 第77-78页 |
·华侨对侨乡建设作用的时空特征与规律 | 第78-80页 |
·华侨对侨乡建设作用的时间特征 | 第78-79页 |
·华侨对侨乡建设作用的空间特征 | 第79页 |
·华侨对侨乡建设作用的时空规律 | 第79-80页 |
·华侨对侨乡建设产生影响的各个层面 | 第80-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5页 |
第3章 华侨与乡村物质建设 | 第85-127页 |
·墟市的繁盛与新型墟市的出现 | 第85-95页 |
·墟市数量的增多 | 第85-86页 |
·墟市规模的增长 | 第86-89页 |
·侨乡墟市繁盛的原因 | 第89-90页 |
·新型墟市的产生与特征 | 第90-95页 |
·新建村落的兴起与新型村落的出现 | 第95-109页 |
·新建村落的兴起及其原因 | 第95-98页 |
·股份制新型村落的出现 | 第98页 |
·股份制村落的物质建设规范 | 第98-101页 |
·乡村精神文明的改进 | 第101-103页 |
·村落形态特征的演变 | 第103-109页 |
·侨乡乡村民居的类型及其演变 | 第109-124页 |
·侨乡乡村民居的类型 | 第109-113页 |
·三合院民居的形态与功能演变 | 第113-119页 |
·碉楼的形态与功能演变 | 第119-124页 |
·本章小结 | 第124-127页 |
第4章 华侨与城镇物质建设 | 第127-186页 |
·城镇功能与空间格局的变化 | 第127-146页 |
·商业功能的变化与功能分区格局的形成 | 第127-138页 |
·居住功能的变化与族群分区格局的形成 | 第138-146页 |
·城镇空间扩展模式的转变 | 第146-150页 |
·早期城镇空间扩展的相邻模式 | 第146-148页 |
·城镇侨属聚居区扩展的相离模式 | 第148-149页 |
·华侨对城镇空间扩展的作用 | 第149-150页 |
·新型城镇的设想与自治特区思想的出现 | 第150-153页 |
·铜鼓自治特区的特征 | 第150-152页 |
·自治特区思想的意义 | 第152-153页 |
·公共设施的兴建 | 第153-171页 |
·新县署建设 | 第153-155页 |
·新式学校建设 | 第155-162页 |
·图书馆建设 | 第162-163页 |
·祠堂建设 | 第163-165页 |
·医院建设 | 第165-166页 |
·公园建设 | 第166-168页 |
·教堂建设 | 第168-170页 |
·华侨对公共设施兴建的作用 | 第170-171页 |
·华侨作用下的侨乡城镇形态特征 | 第171-183页 |
·关于侨乡城镇形态研究的方法 | 第171-172页 |
·康泽恩城镇形态理论概述 | 第172页 |
·基本布局模式 | 第172-182页 |
·侨乡城镇形态特征以及华侨作用的体现 | 第182-183页 |
·本章小结 | 第183-186页 |
第5章 华侨的交通业投资与区域城镇物质建设 | 第186-216页 |
·华侨交通业投资的概况与类型 | 第186-192页 |
·华侨交通业投资概况 | 第186页 |
·华侨投资的水路运输 | 第186-188页 |
·华侨投资的公路运输 | 第188-191页 |
·华侨投资的铁路运输 | 第191-192页 |
·归侨陈宜禧与新宁铁路的兴衰 | 第192-204页 |
·陈宜禧与新宁铁路的筹建 | 第192页 |
·新宁铁路的工程建设 | 第192-201页 |
·新宁铁路的经营状况 | 第201-203页 |
·新宁铁路建成后侨乡交通的改善 | 第203-204页 |
·铁路沿线墟镇数量与规模的变化 | 第204-206页 |
·铁路沿线墟镇数量的增加 | 第204-205页 |
·铁路沿线墟镇规模的扩张 | 第205-206页 |
·铁路沿线墟镇布局与商业的集聚 | 第206-209页 |
·铁路沿线墟镇布局的集聚 | 第206-208页 |
·铁路沿线墟镇商业的集聚 | 第208-209页 |
·铁路沿线墟镇商业的等级差异与等级体系 | 第209-213页 |
·台山境内铁路沿线墟镇商业的等级差异 | 第209-210页 |
·新会境内铁路沿线墟镇商业的等级差异 | 第210-211页 |
·铁路沿线墟镇商业等级体系的形成 | 第211-213页 |
·本章小结 | 第213-216页 |
第6章 改革开放后华侨与侨乡经济建设 | 第216-250页 |
·改革开放前后国内外形势与华侨自身方面的变化 | 第216-225页 |
·改革开放前后侨务政策的转变 | 第216-223页 |
·改革开放后世界局势与国际关系的转变 | 第223-224页 |
·改革开放后华侨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的转变 | 第224-225页 |
·改革开放前后华侨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变化 | 第225-227页 |
·改革开放前华侨与国家之间关系的不断探索 | 第225-226页 |
·改革开放后华侨与国家之间关系的重新定位 | 第226-227页 |
·改革开放后华商对侨乡建设的主要作用及其表现 | 第227-231页 |
·改革开放后华商主要作用的转变 | 第227-229页 |
·改革开放后华商投资的特征 | 第229-230页 |
·华商投资在侨乡建设中的表现 | 第230-231页 |
·华商投资对江门及其周边地区经济建设影响的时空分析 | 第231-246页 |
·研究范围、方法与指标的界定 | 第233-235页 |
·FDI 总量与分布的时空变化 | 第235-238页 |
·FDI 依赖度的时空演变 | 第238-240页 |
·外资外贸影响度的时空演变 | 第240-243页 |
·外资工业影响度的时空演变 | 第243-245页 |
·FDI 对江门及其周边地区经济建设影响的变化 | 第245-246页 |
·华商对江门侨乡经济建设作用的特征 | 第246-247页 |
·本章小结 | 第247-250页 |
第7章 华侨作用的效应与侨乡转型 | 第250-277页 |
·商业化效应与侨乡建设动力的转型 | 第250-260页 |
·商业地位的提高与侨乡发展动力机制的转型 | 第250-256页 |
·商业化运作与侨乡建设资金来源构成的转型 | 第256-260页 |
·慈善化效应及其对侨乡建设的辅助作用 | 第260-263页 |
·慈善捐赠以及教育功能的变化 | 第260-262页 |
·慈善化效应是侨乡建设的重要辅助 | 第262-263页 |
·文化效应下的侨乡文化转型与文化发展的新趋势 | 第263-275页 |
·建筑文化的转型 | 第263-269页 |
·社会精神文明的转型 | 第269-271页 |
·当今侨乡人文资源的挖掘与文化发展的新趋势 | 第271-275页 |
·本章小结 | 第275-277页 |
结论 | 第277-282页 |
参考文献 | 第282-295页 |
附录 | 第295-30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302-303页 |
致谢 | 第303-304页 |
附件 | 第3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