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绪论 | 第7-10页 |
一、选题意义和目的 | 第7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7-8页 |
三、“出奔”概念和研究范围界定 | 第8-10页 |
一、春秋出奔现象频现的发生前提 | 第10-14页 |
(一) 宗法分封制的天然弊病 | 第10-11页 |
(二) 宗法制的解体导致的“家”、“国”观念的分离 | 第11-12页 |
(三) 诸侯国普遍接收的事实 | 第12-14页 |
二、出奔现象的直接原因与奔者身份的变化 | 第14-24页 |
(一) “庶孽之乱” | 第14-16页 |
(二) 诸侯国之间的攻伐兼并 | 第16-17页 |
(三) 公族与卿室之间的权利争夺 | 第17-20页 |
(四) 诸侯国卿室内部之间的互相倾轧 | 第20-21页 |
(五) 卿大夫与家臣之间的联合与斗争 | 第21-23页 |
(六) 非政治斗争的原因 | 第23-24页 |
三、奔者对出奔地选择的考察 | 第24-31页 |
(一) 万奔不离其邻——春秋时期出奔的基本流向 | 第24-26页 |
(二) 无适小国 | 第26-28页 |
(三) 奔往亲属之国 | 第28-29页 |
(四) 不适仇国的相对性原则 | 第29-31页 |
四、出奔者的结局 | 第31-37页 |
(一) 定居他国 | 第31-34页 |
(二) 返回母国 | 第34-36页 |
(三) 奔者被杀 | 第36-37页 |
五、出奔的影响 | 第37-47页 |
(一) 进一步破化宗法制,促进了战国时期封建制的确立 | 第38-40页 |
(二) 对个体小家庭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 | 第40-42页 |
(三) 促进了人才流动,破化了世官制,为封建官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 第42-43页 |
(四) 促进了春秋时期科学技术和文化学术的交流,有利于民族融合 | 第43-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后记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