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缩写词引 | 第7-8页 |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引言 | 第13-15页 |
1 资料与方法 | 第15-20页 |
1.1 临床资料 | 第15-17页 |
1.1.1 病例来源 | 第15页 |
1.1.2 诊断标准 | 第15-16页 |
1.1.2.1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5页 |
1.1.2.2 中医诊断标准 | 第15-16页 |
1.1.3 纳入标准 | 第16页 |
1.1.4 排除标准 | 第16页 |
1.1.5 剔除标准 | 第16页 |
1.1.6 脱落标准 | 第16-17页 |
1.2 研究方案 | 第17-20页 |
1.2.1 样本量的估算 | 第17页 |
1.2.2 分组 | 第17页 |
1.2.3 治疗方法 | 第17-18页 |
1.2.4 临床观察指标 | 第18-19页 |
1.2.5 访视时间 | 第19页 |
1.2.6 疗效评价方法 | 第19页 |
1.2.7 安全性评价 | 第19-20页 |
1.2.8 统计学方法 | 第20页 |
2 结果 | 第20-35页 |
2.1 基线比较 | 第20-23页 |
2.1.1 一般情况分析 | 第20-21页 |
2.1.2 排尿症状总评分、排尿异常主症及生活质量评分基线比较 | 第21-23页 |
2.2 不同频次电针治疗对OAB患者排尿总评分的影响 | 第23-25页 |
2.3 不同频次电针治疗对OAB患者排尿异常主症评分的影响 | 第25-32页 |
2.4 不同频次电针治疗对OAB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的影响 | 第32-34页 |
2.5 不同频次电针治疗对OAB的临床疗效影响 | 第34页 |
2.6 安全性评价 | 第34-35页 |
3 分析与讨论 | 第35-48页 |
3.1 现代医学对OAB的认识和诊疗进展 | 第35-38页 |
3.1.1 OAB的定义及流行病学调查 | 第35-36页 |
3.1.2 OAB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第36-37页 |
3.1.3 OAB的治疗方法 | 第37-38页 |
3.2 祖国医学对OAB的认识和诊疗进展 | 第38-43页 |
3.2.1 OAB的病名和病因病机 | 第38-39页 |
3.2.2 针灸治疗OAB的临床研究进展 | 第39-41页 |
3.2.3 针刺治疗OAB的作用机制 | 第41页 |
3.2.4 电针治疗OAB的选穴依据 | 第41-42页 |
3.2.4.1 基于脏腑-经络相关理论 | 第41-42页 |
3.2.4.2 相关神经学理论 | 第42页 |
3.2.5 针刺手法依据 | 第42-43页 |
3.2.6 电针参数选择依据 | 第43页 |
3.3 针刺频次的量效关系研究进展 | 第43-45页 |
3.4 不同频次电针治疗对OAB患者的效应分析 | 第45-48页 |
3.4.1 对排尿总评分的分析 | 第45页 |
3.4.2 对排尿异常主症的评分分析 | 第45-46页 |
3.4.3 对生活质量评分的分析 | 第46-47页 |
3.4.4 对总体疗效的分析 | 第47-48页 |
4 不足与展望 | 第48页 |
5 结论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
附录1 膀胱过度活动症评分量表 | 第55-56页 |
附录2 排尿障碍症状评分表 | 第56-57页 |
附录3 生活质量评估表 | 第57-58页 |
附录4 文献综述 膀胱过度活动症的针灸治疗进展 | 第58-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