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3-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1.2.1 风电轴承的抗疲劳表面处理方法 | 第13页 |
1.2.2 激光表面淬火工艺研究 | 第13-15页 |
1.2.3 激光表面淬火数值模拟与实验分析研究 | 第15-16页 |
1.2.4 激光表面淬火对表面完整性影响研究 | 第16-19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变桨轴承试件激光淬火工艺数值模拟 | 第21-41页 |
2.1 变桨轴承结构及试件选取 | 第21-22页 |
2.1.1 变桨轴承结构形式 | 第21页 |
2.1.2 分析试件选取 | 第21-22页 |
2.2 热力学有限元模拟相关理论 | 第22-25页 |
2.2.1 有限元法基本理论 | 第22-23页 |
2.2.2 温度场计算 | 第23-24页 |
2.2.3 热应力场计算 | 第24-25页 |
2.3 变桨轴承试件的激光淬火工艺有限元模拟 | 第25-32页 |
2.3.1 有限元模型建立与网格划分 | 第25页 |
2.3.2 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25-27页 |
2.3.3 热源模型的确定 | 第27-28页 |
2.3.4 材料属性的定义与相变潜热处理 | 第28-32页 |
2.4 试件的仿真结果分析 | 第32-40页 |
2.4.1 激光淬火硬化层的表征 | 第32-33页 |
2.4.2 激光淬火温度场分布情况 | 第33-36页 |
2.4.3 激光淬火热应力场分布情况 | 第36-4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试件激光淬火实验及工艺效果研究 | 第41-55页 |
3.1 激光淬火试件实验设备及方法 | 第41页 |
3.2 激光表面淬火实验设计 | 第41-43页 |
3.3 激光表面淬火淬硬层深比较 | 第43-44页 |
3.4 激光表面淬火实验结果分析 | 第44-54页 |
3.4.1 表面粗糙度测量与分析 | 第44-46页 |
3.4.2 金相组织测量与分析 | 第46-50页 |
3.4.3 硬度测量与分析 | 第50-5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大型变桨轴承套圈滚道激光表面淬火研究 | 第55-69页 |
4.1 大型变桨轴承接触应力分析 | 第55-57页 |
4.2 大型变桨轴承滚道激光表面淬火有限元模拟 | 第57-62页 |
4.2.1 大型变桨轴承滚道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57-58页 |
4.2.2 变桨轴承滚道激光淬火温度场计算结果分析 | 第58-60页 |
4.2.3 硬化层均匀性研究 | 第60-62页 |
4.3 激光淬火硬化层深影响因素分析 | 第62-68页 |
4.3.1 单一因素变化对硬化层深的影响 | 第62-65页 |
4.3.2 功率密度对硬化层深的影响 | 第65-6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五章 变桨轴承工艺效果预测数学模型研究 | 第69-79页 |
5.1 近似模型概述 | 第69-70页 |
5.2 基于有限元法的Kriging近似代理模型建立 | 第70-73页 |
5.2.1 Kriging方法简介 | 第70-72页 |
5.2.2 Kriging近似模型建立步骤 | 第72-73页 |
5.3 激光表面淬火工艺效果近似模型构建 | 第73-78页 |
5.3.1 Kriging近似模型建立及验证 | 第73-74页 |
5.3.2 响应曲面构建 | 第74-76页 |
5.3.3 基于Matlab软件的GUI界面开发 | 第76-7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9-83页 |
6.1 结论 | 第79-80页 |
6.2 创新点 | 第80页 |
6.3 展望 | 第80-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9页 |
致谢 | 第89-91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1-93页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第93-94页 |
专业学位硕士研宄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第94-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