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研究--以岳阳县张谷英村为例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历史村镇保护发展足迹 | 第10-12页 |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第12-13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6页 |
·文献数据收集 | 第13-14页 |
·现场调查 | 第14页 |
·分析归纳 | 第14-15页 |
·比较与借鉴 | 第15页 |
·理论与实证相结合 | 第15-16页 |
·研究内容框架 | 第16-20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31页 |
·国外历史小城镇保护的理论与实践 | 第20-24页 |
·国外历史小城镇保护发展历程及理论研究 | 第20-22页 |
·国外历史小城镇保护实践研究 | 第22-24页 |
·我国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理论与实践 | 第24-29页 |
·我国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理论研究 | 第24-26页 |
·我国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实践研究 | 第26-29页 |
·张谷英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张谷英村自然与历史文化特质研究 | 第31-44页 |
·概况 | 第31-32页 |
·历史沿革 | 第32页 |
·历史环境特色 | 第32-44页 |
·自然环境特色 | 第33-36页 |
·人工环境特色 | 第36-40页 |
·人文环境特色 | 第40-44页 |
第四章 古村历史文化遗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44-53页 |
·历史文化遗产现状 | 第44-48页 |
·建筑遗产 | 第44-45页 |
·遗产环境 | 第45-48页 |
·现状存在的问题 | 第48-53页 |
·村镇发展的落后 | 第48-50页 |
·基础设施匮乏,环境质量低下 | 第50-51页 |
·保护管理的薄弱和保护技术的缺乏 | 第51-52页 |
·非物质文化逐渐散失 | 第52-53页 |
第五章 张谷英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的理念与原则 | 第53-62页 |
·张谷英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的理念 | 第53-58页 |
·历史保护的发展理念 | 第53-54页 |
·历史环境保护的整体保护理念 | 第54-57页 |
·立法保护的法制保护理念 | 第57-58页 |
·动态保护和有机更新理念 | 第58页 |
·张谷英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的原则 | 第58-62页 |
·“原真性”原则 | 第58-59页 |
·“保护历史环境”原则 | 第59页 |
·“可持续性”原则 | 第59-60页 |
·合理利用、永续利用原则 | 第60页 |
·“以人为本”原则 | 第60-61页 |
·多视角、多学科合作原则 | 第61-62页 |
第六章 张谷英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研究 | 第62-86页 |
·保护规划指导思想与目标 | 第62页 |
·指导思想 | 第62页 |
·规划目标 | 第62页 |
·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 | 第62-68页 |
·历史文化保护区划定的原则 | 第63页 |
·张谷英村历史文化核心保护区范围 | 第63-66页 |
·建设控制地带 | 第66-67页 |
·环境协调区 | 第67-68页 |
·历史街道及主要空间节点整治规划 | 第68-71页 |
·历史街道整治规划 | 第69页 |
·主要空间节点整治规划 | 第69-71页 |
·文物古迹保护规划 | 第71-78页 |
·文物保护范围与保护要求 | 第71-72页 |
·历史建(构)筑物保护修缮与再利用 | 第72-73页 |
·建筑细部保护与整治标准、措施 | 第73-78页 |
·历史环境保护规划 | 第78-80页 |
·非物质文化保护规划 | 第80-86页 |
·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80-81页 |
·保护与传承原则 | 第81页 |
·保护与传承方式 | 第81-83页 |
·主要非物质文化展示空间规划 | 第83-86页 |
结语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
附图目录 | 第91-95页 |
附录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