萘普生微乳经皮给药系统的设计和初步药效学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0-16页 |
1 萘普生的用途及使用局限性 | 第10页 |
2 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经皮吸收制剂的优势 | 第11页 |
·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 第11页 |
·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物理化学方法 | 第11页 |
3 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微乳制剂 | 第11-13页 |
·微乳促渗作用机制 | 第12页 |
·微乳促渗作用的影响因素 | 第12-13页 |
4 萘普生微乳局部给药制剂可行性分析 | 第13页 |
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处方前研究工作 | 第16-27页 |
·仪器与试药 | 第16页 |
·萘普生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16-18页 |
·检测波长的选择 | 第16-17页 |
·色谱条件 | 第17页 |
·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17-18页 |
·分析方法的确证 | 第18页 |
·萘普生在不同溶媒中溶解度的测定 | 第18-19页 |
·测定方法 | 第1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8-19页 |
·表观油水分配系数 | 第19-20页 |
·测定方法 | 第2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0页 |
·萘普生经皮渗透性能研究 | 第20-25页 |
·渗透试验的方法 | 第21页 |
·数据处理 | 第21页 |
·渗透实验中接受液的选择 | 第21-22页 |
·渗透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2-23页 |
·渗透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3-25页 |
·小结 | 第25-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微乳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 | 第27-50页 |
·仪器和药品 | 第27-28页 |
·微乳的形成机理 | 第28页 |
·微乳的制备 | 第28-36页 |
·处方设计原则 | 第28页 |
·油相的初步选择 | 第28-29页 |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 第29-30页 |
·助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 第30页 |
·伪三元相图的制备 | 第30-36页 |
·载药微乳的制备 | 第36页 |
·微乳处方筛选 | 第36-38页 |
·微乳体外经皮渗透实验 | 第36页 |
·微乳各组分对其经皮渗透能力的影响 | 第36-38页 |
·微乳水含量对微乳经皮渗透能力的影响 | 第38页 |
·二次响应面分析(RSA)最速下降优化法筛选处方 | 第38-42页 |
·二次响应面分析法(RsA) | 第38-39页 |
·中心设计原理 | 第39-40页 |
·结果和分析 | 第40-42页 |
·回代实验 | 第42页 |
·微乳理化性质的表征 | 第42-44页 |
·粘度测定方法 | 第42-43页 |
·粒径与粒子形态 | 第43-44页 |
·优化微乳的稳定性考察 | 第44-47页 |
·考察项目 | 第44-45页 |
·低温实验 | 第45页 |
·高温实验 | 第45-46页 |
·加速实验 | 第46页 |
·长期室温下放置,微乳含量以及粒径稳定性的考察 | 第46-47页 |
·微乳的皮肤刺激性实验 | 第47页 |
小结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第四章 萘普生微乳经皮给药制剂的初步药效学研究 | 第50-54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50页 |
·实验方法 | 第50-51页 |
·醋酸致小鼠扭体实验 | 第50-51页 |
·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实验 | 第51页 |
·统计学检验方法 | 第51页 |
·实验结果 | 第51-52页 |
·萘普生微乳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的影响 | 第51页 |
·萘普生微乳对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的影响 | 第51-52页 |
·讨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4页 |
第五章 总结 | 第54-55页 |
总结 | 第54-55页 |
作者简历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