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17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页 |
| ·地下水环境脆弱性的定义 | 第10-11页 |
| ·地下水环境脆弱性评价 | 第11-14页 |
| ·评价指标体系 | 第12页 |
| ·评价方法 | 第12-14页 |
| ·国内外地下水脆弱性研究现状 | 第14页 |
| ·地下水环境脆弱性图 | 第14-15页 |
| ·存在问题 | 第15-16页 |
| ·前景与展望 | 第16页 |
| ·论文创新点 | 第16-17页 |
| 2 下辽河平原地区自然概况 | 第17-32页 |
| ·自然地理条件 | 第17-22页 |
| ·研究区范围 | 第17页 |
| ·降水、径流及含沙量的变化 | 第17-20页 |
| ·水文 | 第20-22页 |
| ·地质地貌条件 | 第22-23页 |
| ·地质条件 | 第22页 |
| ·地貌条件 | 第22-23页 |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3-28页 |
| ·地下水含水岩组及分布特征 | 第23-24页 |
| ·地下水的循环特征 | 第24-25页 |
| ·地下水化学成分及分布规律 | 第25-28页 |
| ·地下水水质变化 | 第28-30页 |
| ·地下水资源区域分布 | 第30-32页 |
| 3 基于GIS-WOE 法的下辽河平原地区地下水脆弱性研究 | 第32-44页 |
| ·WOE 方法简介 | 第32-35页 |
| ·先验概率计算 | 第33页 |
| ·后验概率计算 | 第33-35页 |
| ·后验几率对数转化成后验概率 | 第35页 |
| ·专家证据权重法简介 | 第35-37页 |
| ·专家证据权重法的提出及应用 | 第35-36页 |
| ·专家证据权重法的原理 | 第36页 |
| ·预测因子权重设定标准 | 第36-37页 |
| ·专家证据权重法实施流程 | 第37页 |
| ·下辽河平原地区地下水脆弱性评价影响因素及预测因子选择 | 第37-41页 |
| ·研究区地下水脆弱性评价影响因素 | 第37-39页 |
| ·本质脆弱性评价预测因子的选择 | 第39-40页 |
| ·特殊脆弱性评价预测因子的选择 | 第40-41页 |
| ·ARCVIEW 软件简介 | 第41-42页 |
| ·WEIGHTS OF EVIDENCE 模块简介 | 第42页 |
| ·研究区地下水评价模型与GIS 技术的结合使用 | 第42-44页 |
| 4 基于WOE 法的下辽河平原区地下水硝酸盐氮特殊脆弱性研究 | 第44-54页 |
| ·ARC-SDM 模块WOE 方法流程 | 第44-45页 |
| ·因子选择及预处理 | 第45-47页 |
| ·证据权重法的实现 | 第47-50页 |
| ·先验概率计算 | 第48页 |
| ·各证据层权重因子计算 | 第48-49页 |
| ·条件独立性检验 | 第49-50页 |
| ·生成响应因子后验概率分布图 | 第50页 |
| ·结果分析 | 第50-53页 |
| ·研究区地下水硝酸盐氮后验概率分布情况分析 | 第50-51页 |
| ·研究区地下水本质脆弱性分布图与硝酸盐氮后验概率分布图对比分析 | 第51页 |
| ·研究区地下水硝酸盐氮后验概率分布图与监测井实测水质资料对比分析 | 第51-52页 |
| ·各预测因子权重分析 | 第52-53页 |
| ·结语 | 第53-54页 |
| 5. 下辽河平原地下水本质脆弱性研究 | 第54-61页 |
| ·预测因子选择及空间分布图 | 第54-59页 |
| ·参数的设置 | 第59页 |
| ·证据因子的选择及权重的设定 | 第59页 |
| ·后验概率的计算 | 第59-60页 |
| ·专家证据权重法应用结果评价 | 第60页 |
| ·结语 | 第60-61页 |
| 6 结论 | 第61-62页 |
| 7 对策与建议 | 第62-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