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现状及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国外的住房公共政策及其启示 | 第12-13页 |
·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研究的对象、内容与方法 | 第14-16页 |
·研究的对象 | 第14页 |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2章 我国保障性住房的产生与现状 | 第16-25页 |
·保障性住房的产生与发展 | 第16-17页 |
·保障性住房的特征 | 第17-20页 |
·政府的干预性和指导性 | 第17-18页 |
·经营的非盈利性和价格的低廉性 | 第18-19页 |
·适用对象的特定性 | 第19页 |
·分配标准的复杂性和监管的严格性 | 第19-20页 |
·我国住房保障政策的建立和发展 | 第20-22页 |
·保障性住房实行以来的得与失 | 第22-25页 |
·保障性住房实行以来取得的成绩 | 第22-23页 |
·保障性住房实行以来存在的问题 | 第23-25页 |
第3章 城市贫困空间与居住分异 | 第25-35页 |
·西方国家居住分异的经典模式 | 第25-28页 |
·同心圆模式 | 第25-26页 |
·扇形模式 | 第26-27页 |
·多核心模式 | 第27-28页 |
·来自居住分异经典模式的启示 | 第28页 |
·我国居住分异的发展及现状 | 第28-29页 |
·我国城市居住分异根源分析 | 第29-32页 |
·我国居民贫富差距的加剧 | 第29-30页 |
·政府在城市居住区建设中的规划发展指向 | 第30-31页 |
·住宅供应类型的多样化 | 第31-32页 |
·由中国历史原因延续下来的城市居住空间格局 | 第32页 |
·居住分异的社会后果 | 第32-35页 |
·居住分异阻碍社会阶层交往,导致阶层分化扩大 | 第32-33页 |
·居住分异导致社会分配不公平,致使社会阶层矛盾加深 | 第33页 |
·居住分异导致社会问题增多,增加社会治理成本 | 第33-34页 |
·居住分异导致城市整体和谐程度降低 | 第34-35页 |
第4章 我国保障性住房实施混合居住模式的探析 | 第35-50页 |
·混合居住的意义 | 第35-37页 |
·加强社会各阶层的融合 | 第35页 |
·给低收入者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 | 第35页 |
·体现社会的公平 | 第35-36页 |
·提高公共服务设施效用 | 第36页 |
·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政府的职能和责任 | 第36页 |
·完善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并提高开发利润 | 第36-37页 |
·相关理论介绍 | 第37-42页 |
·住房过滤理论 | 第37-38页 |
·田园城市理论 | 第38-39页 |
·新城市主义理论 | 第39-40页 |
·邻里单位理论 | 第40-41页 |
·“第三条道路”理论 | 第41-42页 |
·我国目前有利于混合居住的条件 | 第42-43页 |
·城市发展过程中居住隔离还未完全形成 | 第42页 |
·不存在因为种族歧视和隔离造成的居住分异 | 第42页 |
·具有混合居住的社会基础和历史习惯 | 第42-43页 |
·中国不同阶层的居民具有“小集中、大分散”的传统性的特点 | 第43页 |
·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带来了推进混合居住发展的契机 | 第43页 |
·混合居住的开发模式 | 第43-46页 |
·“大杂居,小聚居”的分散模式 | 第44-45页 |
·公共住宅和商品住宅结合开发模式 | 第45-46页 |
·混合居住模式下保障性住房资金来源分析 | 第46-47页 |
·政府的财政支出和收益让渡 | 第46页 |
·完善企业缴纳公积金的监管制度 | 第46页 |
·制定政策鼓励企业及社会各机构资助 | 第46-47页 |
·发行保障性住房专项彩票 | 第47页 |
·混合居住小区建设的具体实施策略 | 第47-50页 |
·选址与规模的确定 | 第47-48页 |
·商品房社区中配套建设保障性住房 | 第48页 |
·保证相同建设质量下,实行多样化的住宅设计 | 第48页 |
·完善混合社区物业服务,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 第48-49页 |
·提供一定的沟通平台 | 第49-50页 |
第5章 结语 | 第50-53页 |
·论文主要结论 | 第50-51页 |
·居住分异现象在我国已初露端倪 | 第50页 |
·保障性住房采取混合居住模式的可行性 | 第50-51页 |
·存在的疑问 | 第51-52页 |
·居住空间分异的社会必然性 | 第51页 |
·混合居住模式中存在的疑问 | 第51-52页 |
·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得的奖励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