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 第1-6页 |
| 中文摘要 | 第6-9页 |
| Abstract | 第9-1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6-17页 |
| 第2章 综述 | 第17-32页 |
| ·垂体及其靶腺激素的作用及相互调节 | 第17-19页 |
| ·垂体及其靶腺激素的作用 | 第18页 |
| ·垂体及其靶腺激素的相互调节 | 第18-19页 |
| ·病因及发病机制 | 第19-24页 |
| ·肿瘤 | 第19-20页 |
| ·垂体缺血性坏死 | 第20-21页 |
| ·颅脑创伤 | 第21页 |
| ·放射损伤 | 第21-22页 |
| ·手术损伤 | 第22页 |
| ·先天遗传性 | 第22页 |
| ·感染和炎症 | 第22-23页 |
| ·糖皮质激素长期治疗 | 第23页 |
| ·垂体卒中 | 第23页 |
| ·其它 | 第23-24页 |
| ·临床表现 | 第24-27页 |
| ·促性腺激素缺乏(LH、FSH 缺乏)的表现 | 第24页 |
| ·GH 缺乏的表现 | 第24-25页 |
| ·PRL 缺乏的表现 | 第25页 |
| ·TSH 缺乏的表现 | 第25页 |
| ·ATCH 缺乏的表现 | 第25页 |
| ·MSH 缺乏的表现 | 第25页 |
| ·肿瘤压迫症状 | 第25页 |
| ·垂体危象 | 第25-27页 |
| ·诊断及鉴别诊断 | 第27页 |
| ·诊断方法 | 第27页 |
| ·鉴别诊断 | 第27页 |
| ·治疗 | 第27-31页 |
| ·一般治疗 | 第28页 |
| ·病因治疗 | 第28页 |
| ·激素替代疗法 | 第28-30页 |
| ·垂体危象的处理 | 第30-31页 |
| ·预后 | 第31-32页 |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第32-35页 |
| ·研究对象 | 第32-33页 |
| ·研究方法 | 第33页 |
| ·病史采集 | 第33页 |
| ·检测方法及仪器 | 第33页 |
| ·观察指标 | 第33页 |
| ·参考值 | 第33-34页 |
| ·统计学分析 | 第34-35页 |
| 第4章 结果 | 第35-40页 |
| ·腺垂体功能减退的病因 | 第35页 |
| ·腺垂体功能减退患者激素水平变化 | 第35-36页 |
| ·血清 COR(上午)及 24hUFC 水平低于正常者,ACTH 水平变化 | 第36-37页 |
| ·FT4 水平低于正常者 TSH 水平变化 | 第37页 |
| ·促性腺激素水平变化 | 第37-38页 |
| ·继发性甲减与原发性甲减甲状腺功能比较 | 第38页 |
| ·血压及生化指标情况 | 第38-40页 |
| 第5章 讨论 | 第40-45页 |
| ·性腺轴激素水平 | 第40-41页 |
| ·甲状腺轴激素水平 | 第41-42页 |
| ·肾上腺轴激素水平 | 第42-43页 |
| ·GH 水平 | 第43页 |
| ·PRL 水平 | 第43页 |
| ·血压及生化指标变化 | 第43-45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51页 |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1-52页 |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