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5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5-64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5-18页 |
·选题背景 | 第15-17页 |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国内外研究成果述评 | 第18-58页 |
·关于循环经济理论及其在实践层面应用的研究 | 第19-35页 |
·关于循环经济视角的产业链及产业链管理研究 | 第35-52页 |
·关于循环经济框架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研究 | 第52-56页 |
·现有研究不足及有待研究问题 | 第56-58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58-63页 |
·本文研究目标 | 第58-59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59-60页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60页 |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试验方案及其可行性研究 | 第60-63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63-64页 |
第2章 甘蔗制糖产业链优化的理论基础 | 第64-89页 |
·循环经济及其理论基础 | 第64-72页 |
·生态学理论 | 第65页 |
·清洁生产理论 | 第65-67页 |
·零排放理论 | 第67-68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68-69页 |
·产业共生理论 | 第69-70页 |
·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 | 第70-71页 |
·产业生态与生态工业园(EIP)理论 | 第71-72页 |
·产业集群理论 | 第72-76页 |
·产业分工与产业集群理论的实践 | 第72-73页 |
·产业集群理论对甘蔗制糖产业链优化的指导 | 第73-76页 |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 第76-82页 |
·产业升级与产业结构优化 | 第76-77页 |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涵 | 第77-78页 |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对甘蔗制糖产业结构优化的指导 | 第78-80页 |
·循环经济框架下产业结构优化路径 | 第80-82页 |
·产业链整合理论 | 第82-87页 |
·产业链是在价值链理论基础上的新型企业空间组织形式 | 第82-84页 |
·产业链整合与产业竞争力 | 第84-87页 |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3章 我国甘蔗制糖产业链发展现状 | 第89-106页 |
·我国甘蔗制糖产业发展概况 | 第89-93页 |
·我国现阶段甘蔗生产及加工能力发展水平 | 第90-92页 |
·中国甘蔗制糖产业生产区域布局 | 第92-93页 |
·甘蔗制糖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条件分析 | 第93-104页 |
·循环经济模式是制糖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出路 | 第94-97页 |
·甘蔗制糖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模式的优势 | 第97-99页 |
·甘蔗制糖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模式的劣势 | 第99-104页 |
·本章小结 | 第104-106页 |
第4章 基于循环经济的甘蔗制糖生态产业链优化分析 | 第106-135页 |
·循环经济思想与生态产业链经济性评价 | 第106-110页 |
·生态工业体系的基本原理 | 第106-108页 |
·生态产业链经济性评价 | 第108-110页 |
·甘蔗制糖生态产业链废弃物测度分析 | 第110-118页 |
·甘蔗制糖生态产业链废弃物测度分析思路 | 第110-113页 |
·资源要素存流量的测度 | 第113-115页 |
·废弃物排放的测度 | 第115-118页 |
·甘蔗制糖生态产业链内部成本模型分析 | 第118-128页 |
·构建产业链内部成本模型的思路 | 第119-120页 |
·普通产业链内部成本模型 | 第120页 |
·甘蔗制糖生态产业链内部成本模型分析 | 第120-127页 |
·生态产业链经济性分析思路 | 第127-128页 |
·生态产业链优化与生态工业园区 | 第128-132页 |
·上下游企业间的交易行为描述与假定 | 第129-130页 |
·上下游企业间的交易行为博弈分析 | 第130-131页 |
·基本结论与甘蔗制糖生态产业链优化的政策建议 | 第131-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132-135页 |
第5章 甘蔗制糖生态产业链优化评价指标体系 | 第135-157页 |
·甘蔗制糖生态产业链优化评价指标体系概述 | 第135-137页 |
·甘蔗制糖生态产业链优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内涵 | 第135页 |
·甘蔗制糖生态产业链优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意义 | 第135-137页 |
·甘蔗制糖生态产业链优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 | 第137页 |
·甘蔗制糖生态产业链优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137-143页 |
·动态发展原则 | 第137-138页 |
·科学考评原则 | 第138-139页 |
·系统原则 | 第139-140页 |
·简便可行原则 | 第140页 |
·可比原则 | 第140-141页 |
·导向原则 | 第141-142页 |
·鼓励创新原则 | 第142-143页 |
·甘蔗制糖生态产业链优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 | 第143-150页 |
·逻辑思路 | 第143-145页 |
·甘蔗制糖生态产业链优化评价指标确定的方法 | 第145-147页 |
·ANP法在指标权重设定中的应用 | 第147-150页 |
·甘蔗制糖生态产业链优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150-156页 |
·甘蔗制糖生态产业链优化评价指标的整体框架 | 第151-152页 |
·甘蔗制糖生态产业链优化评价指标选择与权重设计 | 第152-154页 |
·甘蔗制糖生态产业链优化评价指标解释 | 第154-156页 |
·本章小结 | 第156-157页 |
第6章 应用分析——以广西甘蔗制糖产业为例 | 第157-174页 |
·广西甘蔗制糖产业概述 | 第157-160页 |
·广西甘蔗制糖产业概况 | 第157-158页 |
·广西甘蔗制糖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58-160页 |
·广西甘蔗制糖产业链优化典型案例——贵港生态工业园区 | 第160-164页 |
·贵港生态工业园区概况 | 第160-162页 |
·贵港生态工业园区企业网络结构 | 第162-164页 |
·广西甘蔗制糖生态产业链效益实证分析 | 第164-170页 |
·ARIMA模型的建模思想 | 第164-166页 |
·ARIMA模型的建模步骤 | 第166-168页 |
·利用ARIMA模型求解广西甘蔗制糖传统产业链总效益 | 第168-170页 |
·甘蔗制糖生态产业链优化评价分析——以贵港市为例 | 第170-173页 |
·贵港市甘蔗制糖原始数据 | 第170-171页 |
·贵港市甘蔗制糖数据标准化处理 | 第171-172页 |
·贵港市甘蔗制糖生态产业链优化水平分析 | 第172-173页 |
·本章小结 | 第173-174页 |
第7章 循环经济视角下甘蔗制糖产业链优化的市场机制与政府行为 | 第174-191页 |
·市场机制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 | 第174-181页 |
·市场机制是配置资源的有效方式 | 第174-175页 |
·"市场失灵"现象 | 第175-177页 |
·市场机制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 第177-179页 |
·政府行为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主导意义 | 第179-181页 |
·市场机制与政府行为的有机结合 | 第181-185页 |
·市场机制与政府行为的关系 | 第181-182页 |
·市场机制与政府行为有机结合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 第182-185页 |
·甘蔗制糖产业链优化升级的保障措施 | 第185-189页 |
·秉承共生企业理念,调整甘蔗制糖企业组织结构 | 第185-186页 |
·提高甘蔗制糖产业自主创新水平,降低能源消耗 | 第186-187页 |
·构造生态产业链,转变甘蔗制糖产业经济增长方式 | 第187-188页 |
·以生态工业理念指导甘蔗制糖纵深利用 | 第188页 |
·增强甘蔗制糖产业经济效益,保障产业结构优化 | 第188-189页 |
·本章小结 | 第189-191页 |
第8章 结论 | 第191-196页 |
·丰富循环经济理念在实践层面的理论基础 | 第191-192页 |
·深化生态产业链的内涵及其在制糖产业中的应用 | 第192页 |
·构建了甘蔗制糖生态产业链优化评价指标体系 | 第192-193页 |
·以广西贵港生态工业园区为载体分析甘蔗制糖产业链优化 | 第193-194页 |
·科学界定甘蔗制糖产业链优化中的市场机制与政府行为 | 第194页 |
·研究创新及后续研究方向 | 第194-196页 |
·本文创新 | 第194-195页 |
·后续研究方向 | 第195-196页 |
致谢 | 第196-197页 |
参考文献 | 第197-20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209-2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