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0页 |
| ·农用抗生素的发展概况 | 第11-12页 |
| ·农用抗生素的定义 | 第11页 |
| ·国内外农用抗生素的发展概况 | 第11-12页 |
| ·农用抗生素研究趋势 | 第12-13页 |
| ·筛选新的农用抗生素品种 | 第12页 |
| ·选育高产菌株 | 第12-13页 |
| ·优化发酵过程 | 第13页 |
| ·改造农用抗生素的结构 | 第13页 |
| ·菌种选育的方法 | 第13-16页 |
| ·自然选育 | 第13页 |
| ·诱变育种 | 第13-15页 |
| ·杂交育种 | 第15-16页 |
| ·基因工程育种 | 第16页 |
| ·抗生素产生菌发酵条件优化的研究 | 第16-18页 |
| ·碳源的影响 | 第17页 |
| ·氮源的影响 | 第17页 |
| ·无机盐和微量元素的影响 | 第17页 |
| ·温度对发酵过程的影响及控制 | 第17-18页 |
| ·pH 值对发酵过程的影响及控制 | 第18页 |
| ·种龄及接种量对发酵过程的影响 | 第18页 |
| ·论文设计思路 | 第18-20页 |
| ·选题背景 | 第18-19页 |
|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 ·研究路线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瑞拉菌素高产菌株的选育 | 第20-35页 |
| ·材料 | 第20-21页 |
| ·菌种 | 第20页 |
| ·试剂 | 第20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0-21页 |
| ·主要培养基 | 第21页 |
| ·方法 | 第21-23页 |
| ·单孢子悬液的制备 | 第21页 |
| ·紫外线诱变 | 第21页 |
| ·氯化锂诱变 | 第21页 |
| ·紫外线和氯化锂的复合诱变 | 第21-22页 |
| ·突变菌株的初筛 | 第22页 |
| ·摇瓶发酵复筛 | 第22页 |
| ·高效菌株的遗传稳定性实验 | 第22页 |
| ·致死率、正负突变率的计算 | 第22页 |
| ·筛选菌株和出发菌株抗多种病原真菌和细菌的活性测定比较 | 第22-23页 |
| ·筛选菌株和出发菌株发酵液对油菜菌核病活体组织试验 | 第23页 |
| ·高产突变株UVL-108 与出发菌株RL-2 培养特征的对比考察 | 第2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3-33页 |
| ·紫外线的诱变效应 | 第23-25页 |
| ·氯化锂的诱变效应 | 第25-26页 |
| ·紫外线和氯化锂复合诱变结果 | 第26-28页 |
| ·高产菌株的复筛 | 第28-29页 |
| ·突变菌株遗传稳定性测定结果 | 第29页 |
| ·UVL-108 和出发菌株抗不同病原真菌活性比较 | 第29-30页 |
| ·UVL-108 和出发菌株抗细菌活性比较 | 第30页 |
| ·UVL-108 菌株和出发菌株发酵液对油菜菌核病的活体组织抑制作用比较 | 第30-31页 |
| ·高产突变株UVL-108 与出发菌株RL-2 培养特征的对比考察结果 | 第31-33页 |
| ·不同诱变方法效果的比较 | 第33页 |
| ·讨论 | 第33-35页 |
| 第三章 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35-4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5-36页 |
| ·材料 | 第35页 |
| ·方法 | 第35-3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6-42页 |
| ·碳源对菌株UVL-108 发酵液抑菌活性影响 | 第36-37页 |
| ·氮源对菌株UVL-108 发酵液抑菌活性影响 | 第37-38页 |
| ·无机盐对菌株UVL-108 发酵液抑菌活性影响 | 第38页 |
| ·正交分析 | 第38-39页 |
| ·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39-42页 |
| ·讨论 | 第42-44页 |
| 第四章 突变株UVL-108 抑菌机理初探 | 第44-4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4页 |
| ·材料 | 第44页 |
| ·方法 | 第4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4-47页 |
| ·突变株UVL-108 活性产物对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44-46页 |
| ·突变株UVL-108 对番茄灰霉菌丝团的影响 | 第46页 |
| ·突变株UVL-108 对病原菌菌丝的作用结果 | 第46-47页 |
| ·讨论 | 第47-48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
| 附件 | 第54-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作者简介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