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司法解散制度中的程序问题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导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公司司法解散制度概述 | 第12-23页 |
第一节 公司司法解散相关程序问题的提出 | 第12-16页 |
一、实证 | 第12-15页 |
二、公司司法解散在实务中的困惑 | 第15-16页 |
第二节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的概述 | 第16-23页 |
一、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的涵义 | 第16-19页 |
二、公司司法解散之诉的种类及其对程序的影响 | 第19-23页 |
第二章 对我国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立法的审视 | 第23-32页 |
第一节 审判原则的疏漏 | 第23-24页 |
第二节 对立案受理制度的疑义 | 第24-29页 |
一、法定事由表述不合理 | 第24-26页 |
二、诉讼主体定位不恰当 | 第26-29页 |
第三节 审判程序的实践困境 | 第29-32页 |
一、审理程序中的立法缺失 | 第29-30页 |
二、替代解决措施种类太少 | 第30页 |
三、司法解散判决的执行力较弱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的域外立法比较 | 第32-41页 |
第一节 各国(地区)立法横向比较 | 第32-39页 |
一、审慎判决的原则 | 第32-33页 |
二、法定事由的表述 | 第33-35页 |
三、公司诉讼代表人 | 第35-36页 |
四、替代解决措施 | 第36-37页 |
五、司法解散判决的执行 | 第37-39页 |
第二节 国外立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第39-41页 |
第四章 完善我国公司司法解散程序的具体设想 | 第41-55页 |
第一节 确立审判原则 | 第41-43页 |
一、穷尽其他途径原则 | 第41-42页 |
二、目的正当审查原则 | 第42页 |
三、平衡各方利益原则 | 第42-43页 |
第二节 改革现有立案受理制度 | 第43-49页 |
一、对法定事由的深度剖析 | 第43-46页 |
二、重新定位各方诉讼主体 | 第46-49页 |
第三节 审判程序的法律弥补 | 第49-55页 |
一、审理程序的特殊适用 | 第49-50页 |
二、增设多种替代解决措施 | 第50-53页 |
三、增强司法解散判决的执行力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1-62页 |
后记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