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客观处罚条件的本体及价值 | 第10-18页 |
第一节 客观处罚条件的概念和沿革 | 第10-13页 |
一、客观处罚条件的概念 | 第10-11页 |
二、客观处罚条件的沿革 | 第11-13页 |
第二节 客观处罚条件的特征 | 第13-15页 |
一、客观条件——不需要主观认识 | 第14页 |
二、判断条件——发动刑罚的前提 | 第14页 |
三、实体条件——不同于程序条件 | 第14-15页 |
四、法定条件——由刑法明文规定 | 第15页 |
第三节 客观处罚条件的价值 | 第15-18页 |
一、刑罚缩限事由 | 第15-16页 |
二、刑事政策工具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客观处罚条件与犯罪论体系 | 第18-28页 |
第一节 犯罪论体系概述 | 第18-20页 |
一、犯罪论体系的产生及发展 | 第18-20页 |
二、犯罪论体系与客观处罚条件的理论分歧 | 第20页 |
第二节 客观处罚条件在犯罪论体系中的地位 | 第20-23页 |
一、刑罚发动事由说 | 第20-21页 |
二、犯罪成立要件还原说 | 第21页 |
三、犯罪成立独立要件说 | 第21-22页 |
四、并存说 | 第22-23页 |
第三节 客观处罚条件的理论基础 | 第23-28页 |
一、基于结果无价值的解释 | 第23-24页 |
二、基于行为无价值的解释 | 第24-25页 |
三、基于责任主义的解释 | 第25页 |
四、基于刑事政策的解释 | 第25-26页 |
五、对诸观点的评价 | 第26-28页 |
第三章 我国刑法对客观处罚条件的借鉴与整合 | 第28-45页 |
第一节 客观处罚条件理论存在的必要性 | 第28-32页 |
一、定罪的困境——以丢失枪支不报罪为例 | 第28-31页 |
二、转换视角的解决办法——援用客观处罚条件理论 | 第31-32页 |
第二节 确立客观处罚条件的理论障碍及其克服 | 第32-40页 |
一、我国的犯罪构成体系 | 第32-34页 |
二、我国犯罪构成体系的特点与构建客观处罚条件概念的路径选择 | 第34-37页 |
三、客观处罚条件纳入我国犯罪论体系的尝试 | 第37-40页 |
第四节 客观处罚条件的借鉴与完善 | 第40-45页 |
一、“客观的超过要素”并不恰当 | 第40-41页 |
二、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特殊要件 | 第41-42页 |
三、客观处罚条件的成立范围 | 第42-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