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公司集团的法律界定 | 第12-18页 |
一、对公司集团进行法律界定的意义 | 第12页 |
二、公司集团的法律性质 | 第12-14页 |
三、公司集团的法律特性 | 第14-16页 |
四、公司集团的法律概念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公司集团债权人的法律风险 | 第18-31页 |
一、公司集团债权人的范围 | 第18-19页 |
(一) 公司集团债权人不包括集团成员企业 | 第18-19页 |
(二) 公司集团的债权人包括自愿债权人和非自愿债权人 | 第19页 |
(三) 公司集团的债权人还包括控制企业的债权人 | 第19页 |
二、公司集团债权人法律风险的产生原因 | 第19-26页 |
(一) 结构性风险的产生原因 | 第20-23页 |
(二) 经营性风险的产生原因 | 第23-26页 |
三、对公司集团债权人予以特别保护的意义 | 第26-31页 |
(一) 公司法的功能和标准化法律保护的优势 | 第27-28页 |
(二) 公司集团机制下标准化法律保护的重要性 | 第28-31页 |
第三章 公司集团债权人特别保护途径的比较法分析 | 第31-53页 |
一、构建公司集团债权人法律保护制度的先决问题 | 第31-39页 |
(一) 公司集团的认定 | 第31-36页 |
(二) 有限责任的保护(the limited liability shield) | 第36-37页 |
(三) 公司集团和外部主体的利益平衡 | 第37-39页 |
二、公司集团债权人法律保护途径的三种思路 | 第39-41页 |
(一) 常规性的预防和补偿机制 | 第40-41页 |
(二) 特定行为导致的责任承担机制 | 第41页 |
(三) 改善公司集团整体治理水平的机制 | 第41页 |
三、常规性预防和补偿机制的国外立法经验 | 第41-45页 |
(一) 德国康采恩法的立法经验 | 第41-44页 |
(二) 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立法经验 | 第44-45页 |
四、特定行为导致的责任承担机制的国外立法经验 | 第45-48页 |
(一) 揭开公司面纱规则 | 第45页 |
(二) 特定交易无效 | 第45-46页 |
(三) 事实上董事制度 | 第46-47页 |
(四) 衡平居次原则 | 第47页 |
(五) 破产时的债务扩展 | 第47-48页 |
五、改善公司集团整体治理水平机制的国外立法经验 | 第48-50页 |
(一) 支配合同存在时的领导责任 | 第49页 |
(二) 支配合同不存在时的领导责任 | 第49-50页 |
六、对国外相关立法经验的简要评述 | 第50-53页 |
(一) 极为注重对于公司集团债权人利益的保护 | 第50页 |
(二) 具体制度的制定与本国的法律传统和理论基础紧密联系 | 第50-51页 |
(三) 公司集团特征和集团法观念的影响扩大化 | 第51-53页 |
第四章 构建我国公司集团债权人法律保护制度的思考和建议 | 第53-61页 |
一、我国公司集团债权人法律保护问题的现状 | 第53-55页 |
(一) 法的渊源多以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为主 | 第54页 |
(二) 规范内容受经济政策和时代背景的局限极大 | 第54-55页 |
(三) 缺少公司集团治理的相关法律规范 | 第55页 |
二、我国相关立法对于国外立法经验的借鉴和吸收 | 第55-58页 |
(一) 关于是否需要借鉴或吸收国外相关的立法经验 | 第56-57页 |
(二) 关于公司集团债权人法律保护机制的借鉴 | 第57页 |
(三) 关于公司集团债权人法律保护立法形式的借鉴 | 第57页 |
(四) 具体的公司集团债权人保护规则的借鉴 | 第57-58页 |
三、我国公司集团债权人法律保护问题相关立法的建议 | 第58-61页 |
(一) 立法形式的建议 | 第58-59页 |
(二) 公司集团认定标准的建议 | 第59页 |
(三) 公司集团债权人保护规则的建议 | 第59-60页 |
(四) 常规性预防机制适用的特别建议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