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引言 | 第11-22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二 研究意义及价值 | 第12-13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页 |
第三节 本文中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5-20页 |
一 聚珍版之"内聚珍"与"外聚珍" | 第15-18页 |
二 什么是"程式"? | 第18-20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二 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一章 金简与《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 | 第22-41页 |
第一节 作者金简 | 第22-27页 |
一 金氏家族史 | 第23-25页 |
二 朝鲜籍身份与聚珍版的关系 | 第25-27页 |
第二节 《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的成书背景 | 第27-34页 |
一 聚珍版丛书的刊刻与程式的构思起源 | 第27-30页 |
二 书中提及的活字印刷方式 | 第30-32页 |
三 清·金简木活字与元·王桢木活字的对比 | 第32-34页 |
第三节 《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的基本内容 | 第34-41页 |
一 奏折部分 | 第34-35页 |
二 活字制作的技术和排版印刷的工艺流程 | 第35-41页 |
第二章 《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的视觉设计范畴 | 第41-64页 |
第一节 高度统一的印刷标准版式 | 第41-46页 |
一 册页式古籍的版式构成要素 | 第41-42页 |
二 书口视觉元素的功能特性 | 第42-45页 |
三 聚珍版丛书的版式标准 | 第45-46页 |
第二节 以宋体字为基础的木活字字体造型 | 第46-57页 |
一 宋体字的历史背景 | 第46-48页 |
二 分析笔画的基础——永字八法 | 第48-49页 |
三 同一文字的雕版与木活字版典型笔画分析 | 第49-55页 |
三 主体文字字号分析 | 第55-57页 |
第三节 插图与图式 | 第57-63页 |
一 绘画与工艺特征兼顾的插图 | 第58-61页 |
二 《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与《墨法集要》插图对比 | 第61-63页 |
第四节 四眼线装的装订方式 | 第63-64页 |
第三章 《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制定的工艺标准 | 第64-78页 |
第一节 聚珍版材料的甄选 | 第64-68页 |
一 版刻选材——梨木与枣木 | 第64-65页 |
二 纸张应用——连四纸和竹纸 | 第65-66页 |
三 刷印书籍之墨 | 第66-67页 |
四 各种辅助性工具 | 第67-68页 |
第二节 制作聚珍版的规范与标准 | 第68-78页 |
一 标准活字工具的制作 | 第68-73页 |
二 刊刻活字的标准工艺 | 第73-75页 |
三 印刷书籍的固定流程 | 第75-77页 |
四 摆印课程的轮转 | 第77-78页 |
第四章 殿本设计系统之一——《钦定武英殿聚珍版丛书》 | 第78-86页 |
第一节 清代宫廷的专有版本——殿本 | 第78-84页 |
一 什么是"殿本"? | 第78-79页 |
二 殿本的特征 | 第79-83页 |
三 内聚珍版殿本数量的辩析 | 第83-84页 |
第二节 《钦定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的视觉特征 | 第84-86页 |
第五章 武英殿修书处的管理体系 | 第86-99页 |
第一节 武英殿修书处概况 | 第86页 |
第二节 武英殿修书处的基本机构设置与职能 | 第86-91页 |
一 监造处 | 第87-88页 |
二 校对书籍处 | 第88-89页 |
三 武英殿修书处的职能 | 第89页 |
四 常设修书馆之外的其它各馆 | 第89-91页 |
第三节 武英殿修书处的人事管理 | 第91-93页 |
一 常态下的武英殿人事管理 | 第91-92页 |
二 聚珍版的人事分配 | 第92-93页 |
第四节 武英殿修书处的财政管理 | 第93-99页 |
一 清代内府书籍的板片价格 | 第94-96页 |
二 基本人员经费支出 | 第96-97页 |
三 聚珍版的物料价格 | 第97-99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99-104页 |
第一节 视觉设计标准的建构 | 第99-100页 |
第二节 工艺制作的标准 | 第100-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7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7-108页 |
致谢 | 第108-109页 |
附录一 | 第109-137页 |
附录二 | 第137-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