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发展趋势 | 第12-17页 |
·国外研究 | 第12-14页 |
·国内研究 | 第14-17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 第17页 |
·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17-18页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8页 |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8-19页 |
第2章 开放型经济及其测度方法 | 第19-22页 |
·开放型经济的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皖江城市带开放型经济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0-22页 |
·构建原则 | 第20页 |
·指标体系 | 第20-21页 |
·皖江城市带开放型经济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 | 第21-22页 |
第3章 皖江城市带开放型经济现状的实证研究 | 第22-41页 |
·皖江城市带开放型经济的具体分析 | 第22-34页 |
·皖江城市带外贸依存度分析 | 第22-25页 |
·皖江城市带的外资依存度分析 | 第25-29页 |
·皖江城市带旅游开放度分析 | 第29-32页 |
·皖江城市带的综合开放度分析 | 第32-34页 |
·皖江城市带经济开放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度分析 | 第34-37页 |
·皖江城市带经济开放度与GDP的相关性分析 | 第34-36页 |
·皖江城市带经济开放度与GDP的滞后相关性分析 | 第36-37页 |
·S型增长模型分析(LOGARITHMIC RECIPROCAL MODEL) | 第37-41页 |
·S型增长模型的建立 | 第37-39页 |
·回归结果及评价 | 第39-41页 |
第4章 皖江城市带开放型经济与其他区域的比较分析 | 第41-50页 |
·经济开放度的比较分析 | 第42-46页 |
·外贸依存度的比较 | 第42-43页 |
·外资依存度的比较 | 第43-44页 |
·综合开放度的比较 | 第44-46页 |
·经济开放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比较 | 第46-48页 |
·经济开放度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比较 | 第46-47页 |
·经济开放度与经济增长的滞后相关性比较 | 第47-48页 |
·S型增长阶段比较 | 第48-50页 |
第5章 皖江城市带开放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解析 | 第50-55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50-52页 |
·皖江城市带经济开放程度的内部差距较大 | 第50-51页 |
·皖江城市带开放型经济的整体水平不高 | 第51页 |
·出口商品档次低,易受国际市场影响 | 第51-52页 |
·旅游人次少,开放程度低 | 第52页 |
·原因分析 | 第52-55页 |
·基础设施水平不高 | 第52页 |
·产业结构层次较低 | 第52页 |
·发展观念相对滞后 | 第52-53页 |
·区域中心城市缺乏 | 第53页 |
·地方政府重视不够 | 第53页 |
·投资环境有待完善 | 第53页 |
·科研能力严重不足 | 第53-54页 |
·旅游环境亟待强化 | 第54-55页 |
第6章 皖江城市带开放型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 第55-63页 |
·总体要求 | 第55-56页 |
·指导思想 | 第55页 |
·重要前提 | 第55页 |
·发展目标 | 第55-56页 |
·战略重点 | 第56页 |
·分项措施 | 第56-60页 |
·大力发展对外贸易 | 第56-58页 |
·加大引资用资力度 | 第58-60页 |
·改善旅游环境质量 | 第60页 |
·综合措施 | 第60-63页 |
·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并强化发展观念 | 第60-61页 |
·转变政府职能,做好科学规划 | 第61页 |
·不断完善基础交通和通讯网络体系 | 第61页 |
·主动培养和积极引进开放型人才 | 第61-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参考网站 | 第66-67页 |
附件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