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蒸汽动力工程论文--蒸汽锅炉论文--设计、计算论文

富氧燃煤锅炉设计研究及其技术经济性分析

中文摘要第1-6页
英文摘要第6-11页
主要符号表第11-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7页
   ·研究富氧燃烧技术的背景和意义第14-17页
   ·富氧燃烧技术简介第17-20页
     ·富氧燃烧技术的基本原理及特点第17-18页
     ·空气分离制氧第18-19页
     ·富氧燃烧技术的可行性分析第19-20页
   ·富氧燃烧技术的研究动态第20-25页
     ·国外富氧燃烧技术的研究动态第20-22页
     ·国内富氧燃烧技术的研究动态第22-25页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目的第25-27页
第二章 富氧煤粉燃烧电站锅炉系统设计研究第27-39页
   ·引言第27-28页
   ·富氧燃烧锅炉系统描述第28-29页
     ·锅炉燃烧与烟风系统第28-29页
     ·制粉系统第29页
     ·热量回收利用系统第29页
     ·烟气处理与污染物回收系统第29页
   ·锅炉受热面与制粉系统概念设计分析第29-31页
     ·炉膛煤粉燃烧设计第29-30页
     ·炉膛辐射换热设计第30-31页
     ·对流受热面的换热设计第31页
     ·制粉系统的运行优化第31页
   ·富氧燃烧锅炉整体热力计算分析第31-38页
     ·富氧燃烧锅炉热效率的计算第32-35页
     ·炉膛辐射受热面换热量第35-36页
     ·锅炉对流受热面换热量第36页
     ·烟气侧与工质侧热量匹配计算第36-38页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三章 富氧燃烧炉内烟气辐射特性的研究第39-54页
   ·引言第39-40页
   ·富氧燃烧烟气辐射特性的宽带关联k模型第40-48页
     ·宽带关联k分布模型第40-42页
     ·累积分布函数g(k)第42-43页
     ·发射率ε的求取第43-44页
     ·水蒸汽和二氧化碳混合气体谱带重叠的影响第44-45页
     ·模型检验与分析第45-47页
     ·压力对混合气体辐射强度和发射率的影响第47-48页
   ·基于宽带关联k模型的炉内气体辐射特性分析与分区段计算第48-52页
     ·三原子气体传统计算模型第48-49页
     ·研究对象及初始条件第49-50页
     ·计算结果与分析第50-52页
   ·本章小结第52-54页
第四章 初始氧浓度影响锅炉燃烧和NO排放的数值模拟研究第54-71页
   ·引言第54-55页
   ·炉内燃烧数值模拟模型第55-62页
     ·湍流气相流动模型第55-56页
     ·气固两相流模型第56-57页
     ·炉内燃烧反应模型第57-59页
     ·辐射换热模型第59-61页
     ·NO生成模型第61-62页
   ·数值模拟工况介绍第62-65页
     ·锅炉主要结构参数第62-63页
     ·数值模拟边界条件设定第63-65页
     ·数值模拟工况第65页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第65-70页
     ·空气燃烧方式下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比较第65-66页
     ·初始氧浓度对温度场的影响规律第66-67页
     ·初始氧浓度对NO排放的影响规律第67-69页
     ·初始氧浓度对飞灰可燃物的影响规律第69-70页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五章 富氧燃烧方式下对流换热系数的修正和数值模拟研究第71-87页
   ·引言第71页
   ·烟气侧换热系数的计算第71-75页
     ·实例计算第73-74页
     ·计算结果分析第74-75页
   ·基于FLUENT的锅炉换热器的数值模拟第75-85页
     ·研究对象及边界条件的确定第75-77页
     ·模型建立第77-83页
     ·模拟结果分析第83-85页
   ·本章小结第85-87页
第六章 富氧煤粉燃烧电站锅炉经济性分析第87-110页
   ·引言第87页
   ·富氧燃烧方式下锅炉整体经济性分析第87-95页
     ·不同脱碳技术的系统描述第88-91页
     ·不同脱碳技术的经济性分析第91-95页
   ·基于熵产分析的富氧燃烧锅炉对流受热面的优化设计第95-108页
     ·熵和熵产理论第95-97页
     ·对流受热面熵产计算模型第97-101页
     ·受热面性能评价指标第101-102页
     ·实例计算与分析第102-108页
   ·本章小结第108-110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10-114页
   ·结论第110-112页
   ·下一阶段工作的展望第112-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27页
致谢第127-128页
个人简历、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28-13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第130页

论文共1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系统特性与建模研究
下一篇:电站锅炉燃烧状态识别与诊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