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7-36页 |
| ·水资源状况 | 第17-18页 |
| ·我国水资源状况 | 第17-18页 |
| ·饮用水安全的必要性 | 第18页 |
| ·水中的隐孢子虫和贾第虫 | 第18-23页 |
| ·隐孢子虫的生活史 | 第18-21页 |
| ·贾第虫的生活史 | 第21-22页 |
| ·隐孢子虫和贾第虫在饮用水中的危害 | 第22-23页 |
| ·水中隐孢子虫和贾第虫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3-34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3-31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31-34页 |
| ·课题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 第34-35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5-36页 |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分析方法 | 第36-48页 |
| ·实验材料 | 第36-42页 |
| ·隐孢子虫和贾第虫来源 | 第36页 |
| ·卵(孢)囊分离和纯化 | 第36-37页 |
| ·水处理药剂及制备 | 第37-40页 |
| ·实验原水 | 第40页 |
| ·其他材料 | 第40-42页 |
| ·实验分析方法 | 第42-48页 |
| ·荧光活性染色法检测“两虫”活性 | 第42-43页 |
| ·体外诱导脱囊法检测“两虫”活性 | 第43页 |
| ·EPA1623 法检测“两虫”数量 | 第43-45页 |
| ·计数方法 | 第45-46页 |
| ·免疫TD(嘧啶二聚体)荧光法 | 第46页 |
| ·扫描电镜 | 第46页 |
| ·MDA(丙二醛)检测 | 第46-47页 |
| ·检测基因组DNA | 第47-48页 |
| 第3章 “两虫”检测方法改进 | 第48-58页 |
| ·引言 | 第48页 |
| ·抗酸染色 | 第48-49页 |
| ·饱和蔗糖悬浮观察 | 第49-50页 |
| ·荧光活性染色法 | 第50-56页 |
| ·荧光染色活性评价标准 | 第50-51页 |
| ·荧光活性染色方法改进 | 第51页 |
| ·荧光活性染色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 第51-54页 |
| ·荧光活性染色与体外诱导脱囊法评价“两虫”活性比较 | 第54-55页 |
| ·荧光活性染色照片 | 第55-56页 |
| ·几种检测方法的比较 | 第56-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第4章 典型水处理杀菌剂灭活“两虫”及影响因素 | 第58-88页 |
| ·引言 | 第58页 |
| ·氯气灭活隐孢子虫和贾第虫 | 第58-66页 |
| ·氯气灭活隐孢子虫的效果 | 第58-62页 |
| ·氯气灭活贾第虫的效果 | 第62-66页 |
| ·二氧化氯灭活隐孢子虫和贾第虫效果 | 第66-74页 |
| ·ClO_2 灭活隐孢子虫效果 | 第66-70页 |
| ·ClO_2 灭活贾第虫效果 | 第70-74页 |
| ·臭氧灭活隐孢子虫和贾第虫效果 | 第74-84页 |
| ·O_3 灭活隐孢子虫效果 | 第74-78页 |
| ·O_3 灭活贾第虫的效果 | 第78-84页 |
| ·典型水处理杀菌剂灭活水源水中隐孢子虫和贾第虫 | 第84-86页 |
| ·原水水质情况 | 第84页 |
| ·各种典型水处理杀菌剂灭活条件 | 第84页 |
| ·各种典型水处理杀菌剂灭活隐孢子虫和贾第虫效果 | 第84-86页 |
|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 第5章 O_3/H_2O_2 和UV/TiO_2灭活“两虫”及影响因素 | 第88-113页 |
| ·引言 | 第88页 |
| ·臭氧/过氧化氢协同灭活隐孢子虫、贾第虫 | 第88-107页 |
| ·O_3/H_2O_2 灭活隐孢子虫 | 第88-100页 |
| ·O_3/H_2O_2 灭活贾第虫 | 第100-107页 |
| ·光催化法灭活隐孢子虫和贾第虫 | 第107-109页 |
| ·UV/TiO_2 灭活“两虫”的效果 | 第107-108页 |
| ·TiO_2 投量对灭活“两虫”效果的影响 | 第108-109页 |
| ·O_3/H_2O_2 和UV/TiO_2 灭活水源水中隐孢子虫和贾第虫 | 第109-111页 |
| ·原水水质情况 | 第109-110页 |
| ·O_3/H_2O_2 和UV/TiO_2 灭活条件 | 第110页 |
| ·O_3/H_2O_2 和UV/TiO_2 灭活“两虫”效果 | 第110-111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1-113页 |
| 第6章 UV 灭活“两虫”及影响因素 | 第113-122页 |
| ·引言 | 第113页 |
| ·免疫TD(嘧啶二聚体)荧光检测法 | 第113-115页 |
| ·检测过程 | 第113-114页 |
| ·检测结果 | 第114-115页 |
| ·免疫TD 检测方法优化 | 第115页 |
| ·UV 灭活隐孢子虫、贾第虫 | 第115-120页 |
| ·UV 灭活隐孢子虫和贾第虫 | 第115-119页 |
| ·光修复和暗修复后“两虫”活性比较 | 第119-120页 |
| ·UV 灭活自然水体中隐孢子虫和贾第虫 | 第120-121页 |
| ·原水水质情况 | 第120页 |
| ·UV 灭活隐孢子虫和贾第虫效果 | 第120-121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1-122页 |
| 第7章 “两虫”灭活机理初探 | 第122-136页 |
| ·引言 | 第122页 |
| ·水处理杀菌剂破坏细胞表面及细胞内组件情况 | 第122-130页 |
| ·水处理杀菌剂处理隐孢子虫SEM 形态观察 | 第122-126页 |
| ·水处理杀菌剂处理贾第虫SEM 形态观察 | 第126-129页 |
| ·水处理杀菌剂灭活“两虫”机理的超微结构分析 | 第129-130页 |
| ·各种水处理药剂作用对“两虫”细胞蛋白的改变情况 | 第130-132页 |
| ·水处理药剂处理隐孢子虫后体系中蛋白质浓度 | 第130-131页 |
| ·水处理药剂处理贾第虫后体系中蛋白质浓度 | 第131-132页 |
| ·细胞膜的损伤及凋亡 | 第132-134页 |
| ·核酸破坏情况 | 第134-1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135-136页 |
| 结论 | 第136-1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8-15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50-153页 |
| 致谢 | 第153-154页 |
| 个人简历 | 第154-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