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一、计算机软件及侵权现状 | 第10-13页 |
(一) 计算机软件概述 | 第10页 |
(二) 计算机软件侵权现状分析 | 第10-13页 |
1. 计算机软件自身的因素 | 第11-12页 |
2. 计算机软件法律保护模式的因素 | 第12页 |
3. 计算机软件侵权成本因素 | 第12-13页 |
二、民事陷阱证据 | 第13-18页 |
(一) 民事陷阱证据概述 | 第13-15页 |
(二) 民事陷阱证据在软件侵权案件中的应用 | 第15-18页 |
1. 案例:北大方正、红楼研究所诉高术天力等公司一案 | 第15-17页 |
2. 案例简析 | 第17-18页 |
三、陷阱证据可采性分析及认定标准 | 第18-25页 |
(一) 陷阱证据可采性分析 | 第18-22页 |
1. 实体权利与程序利益 | 第18-19页 |
2. 公平与效率 | 第19-20页 |
3. 陷阱证据与诚信原则 | 第20页 |
4. 个人利益与公共秩序 | 第20-21页 |
5. 陷阱证据与当事人主义 | 第21-22页 |
(二) 民事陷阱证据的认定标准 | 第22-25页 |
1. 英美法系国家陷阱证据等非法证据认定标准 | 第23页 |
2. 大陆法系国家陷阱证据等非法证据认定标准 | 第23-24页 |
3. 我国民事诉讼法对陷阱证据的认定标准 | 第24-25页 |
四、我国民事陷阱证据制度完善 | 第25-30页 |
(一) 我国民事陷阱证据制度的缺陷 | 第25-27页 |
1. 排除范围过于宽泛 | 第25-26页 |
2. 没有规定排出的例外规则 | 第26-27页 |
(二) 民事陷阱证据在软件侵权中的完善对策 | 第27-30页 |
1. 举证阶段 | 第27页 |
2. 取证阶段 | 第27-28页 |
3. 认证阶段 | 第28-30页 |
结语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4页 |
致谢 | 第34页 |